主讲人: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海淀分局局长 陈朝晖
陈朝晖局长从提升认识明确目标、构建全面保护体系、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全面提高城市品质、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完善保护实施机制等七个方面对北京总规中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本次总体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发展的新蓝图,而回答这个问题,一定离不开对北京历史和未来的梳理与展望。
1、 提升认识明确目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重要的首都功能。这次总体规划编制,中央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文化中心作为首都功能再次得到强调、强化。而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首都文化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心保护好历史文化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l 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角度来看
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7项世界文化遗产、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43片历史文化街区、百余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保护、挖掘和传承北京历史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和共同精神家园。
北京市域文物古迹分布图
l 从首都文化发展角度来看
首都文化涵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儿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时空载体,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推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l 从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来看
重点是要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其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根基,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整体保护,凸显出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总规中提出:“2035年把北京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为达到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北京在要充分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的五项功能。
2、构建全面保护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市进行了7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从历版总规的编制来看,名城保护认识不断提升,保护理念一脉相承,保护对象逐步扩大,保护手段日趋多元,探索实践不断深入,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继承历版总体规划名城保护思路和要求的基础上,本次总规提出要以更开阔的视角、更长远的考虑和更严格的措施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扩大保护对象,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我们把它简称为“四二三九”。
构建“四二三九”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这个体系有四个特点:
l 时空全覆盖
时间上更加强调历史记忆的连续性,强调完整保留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印记。
空间上从北京市域拓展到京津冀区域,积极促进区域历史文化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和发展区域“文化网络”,形成区域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
l 结构更清晰
梳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重点:
✔ 首次确定四个空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
✔ 首次提出三山五园、皇家苑囿作为重点地区建成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恢复山水田园的自然风貌。
✔ 首次提出加强三条文化带的整体保护,用文化线路去串联起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作为统筹市域及京津冀区域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抓手。
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示意图
l 内容更全面
物质遗产保护方面,首次将加强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保护,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纳入保护体系。同时这版规划不仅强调保护,还强调要探索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更多的民众。
l 内涵更丰富
强调要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要讲好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活化文化遗产。
3、加强老城整体保护
老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示意图
老城历来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和重点。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到:“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这几个字,字字都特别有力量,“老城不能再拆”六个字,折射出的是一种更坚定的保护态度和历史担当。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的保护,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政治账;不仅要算小账,还要算大账、要算长远账。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下去,才能实现总规提出的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宏大目标。
那么,在这一版总规中,继承了2005年版总规中整体保护老城的十项要求,但也有深化和不同。
l 旧城变老城
一字之差大不同,“老”字代表的是认识程度的提高,是对城市历史积淀的尊重,是一种价值的认可和体现,也反映了首都在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上的转变,更加凸显城市的历史感,蕴含着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职责与使命。
l 增加强化了部分内容
增加了恢复重要历史水系的内容,形成“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怡人景观,要为市民提供有历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滨水开敞空间。
增加了扩大步行空间、培育街道客厅的内容。
增加了保护传统地名,进一步挖掘有文化底蕴、有活力的历史场所,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生活延续性等内容。
l 扩大保护的范围和力度,提出更为严格的保护要求
为了将保护落实、落准,本次总体规划提出了量化指标,明确提出保护1000余条现存的胡同及胡同名称,老城原则上不再拓宽道路。
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纳入历史保护区名单,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22%提高到26%左右。
l 在老城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强调要实现老城复兴
北京老城是以《周礼•考工记》的王城规划理想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形态统一规划建设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城市风貌与格局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政治、美学、科学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价值整体。在其后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它又不断适应着当时政治与城市生活的需求生长演变,一直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
明清北京城的传统山水城市意向图
如果说城市是一部史书,那么,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它的一页,这部书是历史的记忆。所以,我们要强调古都风貌的整体保护、整体协调及文脉传承的完整性,凸显名城的整体文化价值。
同时,历史城区既要保持完整的历史风貌,又要具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成为令人向往、有持久活力的文化圣地。
4、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
结合北京的功能定位来看,北京的文化之都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点:
✔ 泱泱大国的首都,这是北京的历史职责;
✔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北京特殊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底蕴;
✔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和气魄,这是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这个基础上,本次规划组织专家讨论,最终将北京城市精神凝练为12个字——“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l 首都风范
北京作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地区,应着重塑造大气稳重、规整有序这样的城市形象,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一流社会风尚,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之区。
l 古都风韵
保护好并弘扬好传统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和利用好胡同、四合院、河道水系、宫殿寺庙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重新唤起人们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护其严整、平缓、有度的风格,展现古都的文化底蕴与宁静之美,将城市历史文脉完好地延续下去,让历经千年的北京始终保有独特的风韵与深邃的意境,将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的魅力之城。
l 时代风貌
北京的城市建设应充分体现出世界城市的特质,要顺应时代特点和要求,在萃取传统文化精髓、提炼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
以内敛、含蓄的手法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汲取各家之长,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城市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北京建设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全球中心城市。
5、全面提高城市品质
在总体风貌管控的基础上,此次总规重点强调了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第五立面四个方面的管控要求。
l 严控建筑高度
规划提出要建立起中心城区为重点、覆盖市域的建筑高度管控体系,实现全市建筑高度的分区管控。
为了凸显老城的整体空间和形态,重现舒朗壮美的空间秩序,这次总规对核心区的建筑高度提出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
l 加强城市天际线塑造
一是保护传统的城市天际线,不仅要控制建筑的高度与体量,还要维护故宫、钟鼓楼、永定门城楼等重要建筑周边传统空间的轮廓完整。
二是勾勒自然的城市天际线,要保护好城市北部及西部壮丽连绵的山峦背景,严格控制浅山及山前地区建筑高度与体量。
三是展现时代的城市天际线,整体保护和塑造长安街、通惠河等重要街道、河道沿线城市的天际线,加强北京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颐和园、雁栖湖等城市重要节点的天际线管控。
l 构建城市景观眺望系统
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四看”景观眺望系统。
城市眺望系统示意
l 加强城市第五立面管控
第五立面是指从空中俯瞰的城市顶部空间,它不仅仅是含城市的屋顶,还包括由街道、开敞空间、自然风貌、绿色植被等要求构成的整体环境。
本次规划要加强对老城重点视廊区域及机场起降区域的城市第五立面的管控,结合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比如屋顶的绿化美化、屋顶设施的有序整理、城市的绿化补充、修缮等等,来实现第五立面整体品质的全面提升。
l 加强城市色彩管控
城市色彩是城市精神、城市魅力的重要表达。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人为色彩规划的城市。明清北京城对赤、青、黄、白、黑五色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则。
北京城市色彩要汲取古都的五色系统的精髓,规范城市色彩的使用,逐渐形成北京自己典雅、庄重、协调的城市色彩形象。
6、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总体规划总结了目前北京公共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总量少、可达性差、连续性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以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l 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人性化
通过衔接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绿道、优化滨水空间、打开封闭街道、打通步行道、拆墙建绿、促进公园绿地开放等共享手段来增强公共空间有序连通,提高可达性,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
l 重塑街道空间环境
要对街道景观进行美化,结合街道的不同特点与功能,按照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历史街区街道、综合性街道分类进行精细化管控与引导,打造各具特色的街道示范区。
l 健全公共空间建设的政策机制保障
要创新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建立健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加强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统筹。
7、完善保护实施机制
北京城市大,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要靠“精治”,我讲过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要靠共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光靠政府力量不够。要靠法治,城市管理关键在于坚持依法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汇报的讲话
这次总体规划特别重视规划实施,在完善保护实施机制中提出了精治、共治、法治。
精治就是要全面建立老城历史建筑修缮和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原工艺标准修缮四合院(不是指所有的四合院,是指有历史价值的四合院),使老城成为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基地。要加强旅游路线引导,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提高现有停车设施利用效率。
共治就是要推动完善房屋产权制度,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改造更新,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共治、共享,营造“我要保护”的社会氛围。
法治就是健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配套法规,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鼓励政策,严格依法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将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法定蓝图。精心保护好这张历史文化金名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精心保护好和传承好这张金名片是首都的职责,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名城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首都职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