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
一、规划背景与目的
1、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建设宜居城市,促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按照市人大的相关要求,会同相关区县及部门开展了《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2、规划目的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与顺义、密云、怀柔等新城规划,与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相衔接,明确潮白河沿线地区的功能定位,提出发展目标,确定空间布局和发展建设策略,为未来潮白河流域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规划指导。
二、潮白河简介
潮白河北起河北燕山,东与永定新河相会后于北塘注入渤海。潮白河在北京境内的流域面积约5700平方公里,约占总流域面积的30%,占全市域总面积的35%。潮白河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采集区,也是北京市五大风沙口之一,及总体规划确定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潮白河两侧保有大量宽阔的林野湿地,生境优美,是连接北部山体和南部平原的重要生态走廊。
三、规划范围、重点及年限
1、规划范围
以潮白河北京流域的范围为依据,对局部地区根据乡镇界及道路等进行了适当调整,确定总规划面积约5603平方公里。
2、规划重点
城市段河道沿线地区规划。
3、规划年限
2010年—2020年。
四、规划要点
本次规划是对各类既有规划的梳理、整合、优化和提升,从保障用水安全、加强生态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分析潮白河流域这一特定区域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机遇,明确发展定位、布局和规划建设要求,促进东北部新城地区乃至全市整体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层面——确定发展定位、目标与策略。
中观层面——针对不同城市段的自身特色,分别提出建设引导措施。
微观层面——以区县政府为主体,在委办局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功能区、节点开展详细的城市设计。
第二部分 市域水系体系概况
一、市域水系分布概况
北京市属于海河流域范围,河湖水系主要由五大流域构成,支流河道约300多条,其中泃河流域占8%,潮白河流域占34%,北运河流域占26%,永定河流域占19%,拒马河流域占13%。全市大中型水库17座,承担山区洪水控制及地表水源供给。潮白河向阳闸以上流域、永定河三家店以上流域、拒马河张坊以上流域是北京的重要水源保护地,下游干流河道承担着城乡防洪排水输水景观等功能。
二、水系干流河道概况
五大河流中防洪功能基本达标,大多河道断流,水质达标率较低,水生态环境较差。
第三部分 潮白河沿线地区定位与总体发展策略
一、现状情况分析
1、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潮白河流经五个区县,穿越密云、怀柔、顺义、通州四个新城城区,与各新城的生产、生活联系极为紧密,形成了“一水带四城”的空间关系。
因此,潮白河沿线地区应统一布局规划,形成群发优势,创建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既要相互协调又要突出各区段自身特色。
2、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潮白河沿线涉及5个区县,4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875个村,常住人口约100万人。
3、土地利用现状
潮白河沿线区域现状用地性质总体以绿色空间为主,建设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其中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占比较高。
4、潮白河沿线地区现状问题分析
4.1水资源紧张,生态涵养任务加剧
北京市的总体水资源不足,大量地表水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紧张。潮白河流域是北京市的重要水源地,供水量约占全市的1/3。水库蓄水量锐减,影响市区供水安全;此外,八厂水源地出水能力衰减幅度超过50%。顺义本地水源已难以支撑城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的发展需要有更安全的水资源保障和更多的亲水空间。因此,潮白河沿线地区面临的任务即是:既要保证水生态涵养,又要促进流域内的城乡可持续发展。
4.2区域内绿化情况较好,但仍存在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
经过近两年滨河森林公园的建设,潮白河沿线绿化情况总体来看比较好,但南部属于北京市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部分地区还有非法挖沙行为,部分河道断流,堤岸以硬化为主,水质恶化,自然生态功能减弱。
4.3防洪情况整体达标,但局部仍有存在隐患
随着城市建设区的不断扩大,城市防洪要求在部分地区也在提高,城市内涝隐患增加,潮白河干流堤防内仍有部分村庄,如李桥镇的沮沟村和牛山镇的史家口村,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还有部分河段存在挤占河道进行建设的现象。
4.4三产发展初具规模,但尚需整合提升
由于生态环境好,适于发展旅游产业,潮白河沿线初步形成了会议、度假等产业集群,但类型相对单一,且多位于城市集中建设区外。从全市来看,流域内各区的三产仍不够发达,用地产出效率较低。尚未形成城郊联动、全面发展的水岸经济格局。
4.5城镇建设发展“防水”有余,但“亲水”不足
潮白河现状天然水域面积比例不大,防洪标准较高,堤内河道较宽,但河道内的空间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可入性差,亲水性不足。滨水空间内多为绿地和道路,活动内容单一,滨水项目开放度低,公共性不够,现有滨河绿带以森林公园为主,活动设施较少,功能相对单一,缺乏与公共建筑及商业设施的联系及互动,人气较差。另一方面,沿岸建设用地受滨水道路阻隔,缺乏与滨水绿色空间相联系的过街设施。
4.6城市段滨水地区功能单一、景观缺乏特色
沿线城市用地功能类型相对单一,以居住建筑为主,现状滨水地区建设以居住为主,公共建筑较少,建筑高度缺乏变化,滨水天际线相对单调。土地价值最高的地区被私人住宅占有,既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
二、发展机遇分析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城市整体环境(包活水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包括潮白河沿岸在内的新城地区的发展建设,成为北京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绿色经济、低碳城市、自主创新等新理念的提出,为潮白河沿岸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河道水资源配置问题逐步解决,随着近期引温入潮等调水工程及远期全市南水北调工程的完成,部分地区正由原有的“画水”转变为实实在在的“面水”。
三、功能定位
根据上述现状与发展机遇分析,确定潮白河沿线绿色生态发展带的功能定位为:
■水利功能:城市主要水源地及防洪、排涝河道。
■自然生态保护功能:城市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廊道。
■旅游娱乐功能:城市重要的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地区。
■城市景观功能:新城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四、发展目标
以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为基础,加强水资源统筹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突出新城特色,改善城市风貌;以人为本,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城乡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将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成为生态健全、功能完善、经济繁荣、人居和谐之区。
五、发展策略——分段控制
采用分段控制发展的策略,将潮白河沿线地区分为山区段、城市段和郊野段,分别提出发展对策。并针对城市段编制综合规划。
1、山区段发展策略:生态涵养
山区段包含密云及怀柔新城城区上游区段,总长度约72公里。具体发展策略为:
■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加快矿山及污染企业关闭,强化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
■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低碳高端产业。
■加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旅游集散基地、特色小城镇和生态田园村庄建设,以游带农。
2、城市段发展策略:融合提升
城市段包括密云段、怀柔段、顺义段、通州段,总长度约64公里。具体发展策略为:将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与潮白河紧密结合,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产业优化、提高城市品质,建设公共空间。
3、郊野段发展策略:引导控制
郊野段包括通州新城至市域界,总长度约10公里。具体发展策略为:
■生态修复:实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
■城乡统筹: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区域联动:与河北加强沟通,统筹联动。
第四部分、“城市段”综合规划
一、“城市段”规划范围
城市段包含密云至通州段,总长度约64公里,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约960平方公里。
二、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在潮白河城市段构建“一河、四城、多组团”的空间布局。
“一河”指潮白河河道及两侧滨水空间;“四城”指密云新城、怀柔新城、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三个开敞空间穿插其中;“多组团”即构建多个功能区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三、规划对策
1、统筹资源、合理利用
在全市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前提下,应站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明确全市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及方向。
■进一步对全市水资源总量及配比、地质条件等进行摸底。
■明确水生态修复目标与生态用水需求量。
■确定全市景观用水供水量及供水时序
■进一步加强地表水设置与两岸土地利用规划的关联性,结合城市开发合理进行河道地表水源配置。
2、以水为本,保护水源
潮白河流域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水源供给地区,水源的保护是地区发展与建设的前提。
■地表水源保护对策:
严格按照“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京密引水渠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水源保护,对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实施搬迁。
■地下水源保护对策:
严格按照“地下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实施水源保护。
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除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外的其它建设项目;
水源防护区内应限制建设规模。
3、生态优先,治理环境
■山区环境治理对策:
采用生态清洁与小流域治理的对策。
■平原区环境治理对策:
生态治理河道,增加河道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
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改善水质;
统筹配置水资源,在保障用水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河道生态景观用水,改善河道水环境。
加强现状砂石坑、低洼地的综合整治,建设功能性湿地,增加雨洪利用,净化水质。
■水库及地下水源地的保护区环境治理对策:
垃圾、污水全部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初期雨水应先进污水处理厂或湿地处理后再排入河道。
4、强化安全,城乡统筹
■明确堤线及防护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地区堤内存在现状建设,防洪标准较低,且局部地区新堤老堤共存。未来通过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不同堤线的位置、功能及防洪标准。
■搬迁堤内村庄
位于潮白河堤内的村庄主要包括顺义区的史家口村和沮沟村,通州区的白庙村和师姑庄村等。
为加强防洪安全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由各区县尽快对现有堤内村庄进行搬迁,在满足搬迁资金平衡及对农民生产、生活进行合理安排的前提下,结合村庄城镇化相关政策的研究落实进行规划安排。
5、产业优化,功能整合
打造潮白河沿线具有水岸经济特点的产业链,以低碳经济发展为目标,对原有工业区产业升级改造,同时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研发、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集群。
城市段沿线规划布局12个产业区,包括2大现代服务业区、4处生态休闲产业区、1处文化创意型产业区、以及5片高新技术产业区。
其中两大现代服务业区为马坡行政商务区、怀柔心中区;4处生态休闲产业区为密云库南浅山旅游度假区、怀柔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顺义奥运滨水体育休闲区、河东滨水度假休闲区;文化创意产业区为通州宋庄文化创意区,5片高技术产业区包括密云云西市级工业区、怀柔怀北创新研发基地、雁栖市级工业区、顺义牛栏山高教园区、林河市级工业区。
6、提升形象,突出特色
城市段沿线新城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发展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城滨水区域,体现现代化滨水新城的风貌。
7、水城交融、亲水宜居
■在城市段,将滨水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联系、使城市公共活动功能向滨河靠拢,滨水生态水绿向城市渗透。
■在水边设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亲水性。
8、分类引导、优化交通
■按照河道两侧用地属性的不同实行分段差异化的设计原则。
河道两侧用地为建设用地的(尤其是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交通规划设计需重点关注滨水空间的可进入性;
河道两侧为非建设和用地的,交通规划设计需重点关注与河道两侧绿化、景观的融合,并避免破坏河道两侧空间的完整性。
■结合河道两侧用地的功能规划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布局,正确引导各类交通系统的使用。
安排足量的自行车停车设施,设置连续、安全的慢行交通空间,鼓励发展亲水的慢行交通系统;
在滨水旅游、休闲点成规模的河段,引入低碳环保的旅游交通系统(如电瓶车等),方便游客在各地点间的转换;
在旅游、休闲人流较集中的地区,就近设置公交停靠站,方便游客的抵离;
适度适量安排机动车停车位,合理引导自驾出行。
四、土地使用功能规划
根据各新城规划,规划用地中以水域和其他用地、绿地、道路用地为主,占总用地的96%以上,少量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等。
较现状而言,沿线规划提升了居住、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用地所占比例,减少了工业用地比例。
五、分区实施引导
本次规划按照区县界将城市段划分为四大组团,即密云段、怀柔段、顺义段、通州段,在各区县已开展的相关规划基础上,整合相关规划对各组团分别进行规划控制与引导。
其中由潮白河主河道穿越城区的密云、怀柔和顺义段,在尊重新城现有各类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对滨水区功能划分、城市风貌、滨水公共空间及滨水绿色交通进行控制和引导。
通州段重点对主河道穿越的宋庄镇段进行引导和控制。
1、“城市段”之密云段控制与引导
1.1、滨水区功能划分
根据密云段现状特征及规划主导功能,将滨水区功能分为以下几个区段,各区段承担的具体功能如下:
(1)文化生活游憩区:
承担城市生活休闲职能,建设小尺度的滨水游憩设施,并应设有慢行系统。
(2)公共休闲景观区:
是城市的公共建筑及标志性建筑集中区,体现滨水城市形象,提供大型滨水公共空间。
(3)生态休闲防护区:
加强产业优化升级,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强化绿化带及湿地的建设对于河道沿线污染的隔离与生态防护。
(4)生态旅游度假区:在强调生态优先,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度建设旅游度假设施,打造浅山旅游度假聚集区。
(5)郊野生态体验区:保持滨河及乡土自然特色,将农业、农村的发展与旅游休闲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
1.2、滨水开放空间
在新城的北部生活区及南部商务服务区打造连续的沿河开放空间体系。
1.3、滨水绿色交通
规划结合滨河公共开放空间,加强自行车、行人等绿色交通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
沿岸设置自行车健身专用道;
对自行车道及人行道遮荫绿化;
设置观光交通两用电瓶车通道;
设置自行车租赁服务站。
1.4、建筑风貌引导
对新城的建筑风貌进行全面控制与引导,规划将新城分为传统风貌区、新城中心风貌区、宜居新城风貌区、山前风貌区、滨水风貌区,打造环境优美的特色滨水新城。并对“滨水风貌区”提出具体控制要求如下:
主色调:青灰色、灰白色、淡黄色;
辅色调:赭红色、水蓝色、褐色;
建筑高度控制:9-30米;
建筑功能类型:休闲娱乐、商业、文化;
建筑形式风格:建筑采用青灰色的坡屋顶,建筑材质选择木材、砖石相结合;
建筑布局形成开阖的空间变化,和滨水开放空间形成空间景观的相互渗透,避免呆板划一的建筑格局。重要节点的滨水建筑通过形体和高度的变化形成标志性。
2、“城市段”之怀柔段控制与引导
2.1、现状分析
(1)城市整体格局
新城内的大型绿地系统以红螺山为起始点向平原区延续,形成楔状绿地穿插于新城,绿地连同支状水网使得新城形成多组团形态。组团间大尺度绿化由果林地、防护绿地以及部分农用地组成。
(2)现状河湖水系
怀柔新城地区河湖密布,除了数目众多的河道水渠外,还包括三个大型水体:红螺湖、雁栖湖、怀柔水库,水系交织穿越各城市组团,便于形成水环境与城市生活区紧密联系的城市空间形态。
2.2、滨水区功能划分
根据怀柔段现状特征及规划主导功能,将滨水区功能分为以下几个区段,各区段承担的具体功能如下:
◆山水文化休闲区:强调山水文化, 承担城市生活休闲职能,建设小尺度的滨水游憩设施,并应设有慢行系统。
◆公共休闲景观区:是城市的公共建筑及标志性建筑集中区,体现滨水城市形象,提供大型滨水公共空间。
◆生态休闲防护区:是地下水源地所在,应加强对河道沿线(尤其是工业区)的绿化隔离及生态防护。
◆生态会议度假区:在强调生态优先,水环境保护基础上,适度建设会议、度假设施,打造国际会议度假中心。
◆郊野生态体验区:保持滨河及乡土自然特色,将农业、农村的发展与旅游休闲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
◆生态涵养保护区:作为地面二级水源保护地区,严格限制建设与水源及生态保护无关的设施。
2.3、滨水开放空间
怀柔新城地区开敞空间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河湖水系及滨水空间与四片风车状楔形绿带组成的软质开敞空间体系,另一部分是由城市广场、街心公园、社区间公共活动区组成的硬质开敞空间体系。
滨水开放空间是怀柔开放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各个城市组团以及新城与雁栖湖景区的重要廊道。
在整体开放空间系统中,滨水开放空间是环境建设及市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在其空间内规划设置相应的活动设施、休憩设施及照明设施,以加强人气、提高服务、保障安全。
2.4、滨水岸线分类控制
针对具体的用地、水质等条件,分别实行绝对保护、适度开发和亲水岸线处理措施。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人本能的亲水性要求,加强水体与城市居民的联系。同时,合理调配水资源,充分利用居民生活中产生的中水和经过治理达标后的污水,在某些对水质要求较低的河道形成观赏性水景。
(1)绝对保护岸线控制要求:
绝对保护岸线包括京密饮水渠和怀柔水库周边水源保护地。
道路及建设用地必须与水体岸线有隔壁带,以避免污染。隔离带内属于禁止建设用地,贴近岸线的绿化以草地灌木为主,以避免落叶对水体造成污染。
(2)适度开发岸线控制要求:
适度开发岸线主要包括雁栖河等分隔城市组团的几条主要干流。
沿河规划大面积绿地,形成贯穿多个建设片区沿河绿带,使滨水景观与水体之间相互呼应。沿河绿地内设置小游园及各种小型服务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方便宜人的游赏空间。
(3)亲水岸线控制要求:
亲水岸线要发掘区域水网的景观价值,在适当河段、水面开阔的地方安排大型开放空间节点,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林荫道、步行街、广场群等)沿水边地带布置以保证滨水地带共享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亲水空间和与自然接触的场所,增强滨水空间的生命力。
2.5、绿色交通系统
怀柔城区没有完整的慢行系统,为了更好的利用怀柔的自然山水,体现宜居城市的特色,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基于怀柔新城区域的城市慢行系统。规划沿河设置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交通,并与新城城市慢行系统相衔接,使城市各生活区及公共中心的人能骑自行车或步行方便的到达滨水区,形成舒适的城市慢行休闲网络。
3、“城市段”之顺义段控制与引导
3.1、滨水区功能划分
(1)功能分区
根据顺义新城城市组团的功能定位,确定滨水空间功能分区由南向北分别是水资源保护区、国际交往区、生活休闲区、滨水游憩区。
(2)分区控制与引导
■水资源保护区:
保障滨水生态走廊,避免因为过度开放带来的人为破坏,保护原有的生态地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国际交往区:
依托马坡组团及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打造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化的集体育、会议、旅游、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旅游服务中心。
■生活休闲区:
承担城市生活休闲职能,小尺度的滨水游憩设施,以人为本的康体健身服务,宜居的城市环境,并配有健全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滨水游憩区:
结合水岸建设,缔造功能多元的城市亲水空间环境,恢复生态和谐,建构弹性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
3.2、滨水开放空间
(1)打造20公里“公共滨水长廊”。
保证全段不小于50米的开敞公共空间,打造20公里的连续无障碍滨水步行景观长廊。
(2)为滨水空间注入丰富的公共功能。
改造原有单一的岸线现状,注入多元的滨水功能,满足人们亲水休闲的各种需求,塑造不同性质的岸线景观。滨水空间公共功能及相应控制引导要点如下:
■亲水游憩——悠然漫步水边、或享受垂钓乐趣
硬质岸线和自然岸线相结合,利用亲水台阶和水上汀步拉近人与水的距离,最大程度延展滨水界面,并根据人的空间感受设置不同的休息设施。
■城市广场——音乐喷泉的炫丽辉煌、旋转舞台的多彩缤纷
和谐广场犹如城市中的“诺亚方舟”,以硬质岸线为主,融合人文雕塑、景观片墙、科普长廊等丰富元素。
■滨水码头——乘船畅游潮白河、展开城市滨水画卷。
组织多种游船线路,便捷到达各个滨水组团,赏阅沿途风景,倡导新的出行方式。
■滨河游园
——城市与水最佳的接触点,满足多种休闲娱乐需求
多种岸线形式相结合,片状和带型的滨水游园,整合多种亲水方式,景观小品,休闲设施并布置临水商业和会所。
■自然绿地——建设城市氧吧,回归绿色怀抱。
■国际高尔夫运动休闲中心——面向潮白河,合理规划布局,提高滨河绿化品质。
■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体现运动精神,提倡全民运动。
■奥林匹克综合服务——融入文化娱乐功能的、全天候康体休闲配套中心。
3.3、滨水绿色交通
(1)绿色交通空间形态
规划在潮白河沿线形成“一带四区”的绿色交通空间结构。
一带:规划潮白河沿岸连续的慢行通道。
四区:结合潮白河两岸功能分区、桥梁等,参照非机动车6公里的合理出行半径,划分慢行区,尽量减少跨分区的远距离交通。
A区——自然休闲慢行区
B区——运动休闲慢行区
C区——都市休闲慢行区
D区——生态休闲慢行区
(2)绿色交通网络
通过改造和完善临河层面的道路,建立贯穿南北的滨河慢行廊道,作为滨河的慢行干道。并在滨河慢行干道的基础上,增设慢行休闲道,与慢行干道形成慢行网络,在保证每个慢行区自身系统完善的同时,与快慢交通接驳点建立直接的联系。
(3)建设多功能交通转换节点
■公交-私家车-自行车通道-步行通道-水路换乘的重要接驳点
转换方式:通过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将慢行系统与快行系统衔接,再通过码头将水上交通与快行系统、慢行系统衔接。
■公交-私家车-步行通道的接驳点
转换方式:满足远途节假日出行观光需求,通过简单停靠式公交站将步行通道与公交快行通道衔接,通过临时停车场设置将私家车与步行空间衔接。
4、“城市段”之通州段(宋庄潮白河)控制与引导
通州段(宋庄潮白河)以建设可持续发展地区为目标,并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5个关键方面(即生态维护、产业发展、公共空间、土地发展、劳动力安置),分别提出引导策略。
4.1、生态维护策略
(1)保护河床与地下水
■建设人工湿地
由于区域现状存在大量干涸河道,对各生态问题的影响最为突出。且恢复正常水量在自然上不可行,人工引水造价尤其高昂,因此建议将该区域存在的大量干涸河道,改造成经济环保的人工湿地作为现阶段枯水状态的主要生态措施,使其兼具生态、观赏和经济功能,一举数得。
(2)防风固沙与河道安全
■堤岸立体绿化
对两岸进行绿化固堤,形成高中低三层立体绿化模式;
加强对潮白河流域风沙廊道整治,在主要风口处营造防风固沙林;
将风沙走廊的建设与农田建设相合,建设骨干林带和农田林网,形成农田林网防护体系。
■堤岸防护
建造微地形堤,提高安全性和观赏性。;
平整河槽,增加湿地;
按规范对河道进行防护。
(3)生态维护发展
■以绿养绿:
“用环境自身蕴含的价值来养育环境”;
发展依托环境的产业来达到环境和产业的双赢。
■废弃物处理渠道的建立:
生活污水结合人工湿地系统进行处理;
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要建立环保高效的处理及再利用渠道。
4.2、产业发展策略
(1)绿地产业模式
■都市现代农业:
以大都市郊区为主要集聚地,通过充分利用大都市及周边城市的科技、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优势,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稀的农业精品,为市民创造优美生态环境,并具有旅游、观光、休闲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林下经济:
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荫之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
■湿地经济:
湿地和相关作物带来的功能性和生产性的经济效益。
(2)都市现代农业在区域内的基本做法
■一产二产化:
全面推广机械化集约生产,节约资源,解放劳动力;
农作物产品化,增加农作物加工、研发和销售环节。
■一产三产化:
农业从物质生产提升到观光休闲的精神体验层面,增加附加值;
在规划区域内分段形成三处节点片区。
(3)林下经济在区内的安排建议:
■利用白庙周边的规模化果林开展林下经济,
■将部分滩涂田地改造成果林+田地的林下经济,实 现滩涂立体化利用,加倍保护堤岸。
■未来可进一步开发建立林下风情园。
(4)湿地经济在区内的安排建议:
干涸河床和部分滩涂可开发人工湿地,增加可种植用地,种植经济作物,维护河道生态的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5)区域绿地产业分布
区域绿地产业布局基本架构为“三区、一带、一重点”。 绿色主题贯通“三区一带一重点”,创建生态化发展带,形成区域绿色引擎。
4.3、公共空间策略
(1)确立公共服务分区,给相关用地位置提供依据。
■重点建设幼托、文化站及卫生站(室)等
■集中与分散结合
■结合产业用地适当集中布置
(2)交通设施建设
■整治完善快行交通
巡堤路:整治13.96km
区域过境道路:新修13.04km
■建设慢行交通
河滨观光道:14.24km
地段内观光道:新修19.97km
■建设公共汽车站场及停车场
公交首末站:1处,占地约0.3公顷
分散停车场地:6处,占地约0.6公顷
(3)结合道路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为旅游发展提供平台。
沿村道路结合农村服务中心设置交通休息接待站,停车场等设施,可以整合基础服务,便于维护管理,促进商贸,并提高区域外貌品质。
4.4、土地整理策略
■实行农地集约化经营管理——为区域绿地产业化提供操作平台。
■参考绿隔政策获得绿色建设用地——为绿地产业的必要建设获得用地。
■统计区内实际需要,提供合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区内公共环境建设提供平台。
4.5、劳动力安置策略
■利用生态农业和绿地产业的发展,帮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
■鼓励新农村合作经济体,提高农民组织化,广泛带动民众参与。
■开拓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高效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