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概况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城区西北近郊,地理坐标:东经116°2′32″~116°23′47″;北纬39°53′4″~40°9′24″。该区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接丰台区和宣武区,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较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全区总面积430平方公里,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54%。其中山区面积70.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6.5%,海拔高度一般在100~1000米,最高峰阳山,海拔1278米。平原区面积359.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3.5%,海拔一般为35~60米,近山地带60~100米。
地形地貌
海淀区总体形态呈北西330°方向展布,长约30公里,宽一般在14公里,最宽处21公里。从西部山区到东部平原,按海拔高程、地形、地貌划分,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分布于海淀区的西偏北部地区,属太行山余脉。太行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构造旋回的晚期造山运动时期,山体风化、剥蚀强烈,山坡多为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山谷多呈“U”型,沟谷中新生代的残坡积物厚度较大,物质组份为漂石、碎石、砂和粘土。在沟口往往有厚度变化大的卵石层。
该部分范围从聂各庄乡北部区界到寨口沟,长约9公里,宽3~4.5公里。山体总的走向近南北向,最高峰阳台山海拔1278.1米。主体山脊海拔高程一般在600~1200米之间,坡度一般在10°~25°之间,局部可大于25°。从海淀区北部区界到鹫峰,山体构成以坚硬难以风化的花岗岩为主。由花岗岩构成的山体,地表基岩裸露,沉积物覆盖薄,植被稀少,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局部可 大于40°。在花岗岩体的上部边缘到西部区界之间,山体主要由中生代沉积岩构成,岩性以砂岩、页岩、砾岩及凝灰岩为主。由于沉积岩抗风化弱,山体表面多为第四系风化的残坡积物所覆盖,植被生长茂盛,地形坡度比较平缓。
2、丘陵
范围从寨口沟到望儿山。山体走向从寨口沟到白家疃村南为南东110°,向东到望儿山山脊走向转为近东西向。从寨口沟到望儿山,山体总长度约为13公里,宽约2公里。山坡坡度10°~30°,海拔高度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属丘陵地带。山体构成的岩层为古生界~中生界的沉积、变质岩层,岩性主要以砂岩、页岩、砾岩和石灰岩为主。岩石风化强烈,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大,山坡一残坡积物为主,山沟中以坡积物为主。与大西山相比,小西山地势平缓,海拔高度低,构成岩石简单,山沟比较平直而短小,覆盖层厚,植被生长茂盛。
3、平原区
在海淀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接触部位,属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区域,该区域沿山区的周边,宽0.5~1公里,形态曲折多变,面积31.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50~100米之间。该地带地面凹凸不平,地形坡度在1°~2°之间,沉积岩层属山前残积、坡积堆积层。沉积物主要以粘土、砂和碎石为主。沉积层的厚度由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此带中多有一些规模大小不等的风化残山,如玉泉山、万寿山等。
在过渡带的东部是海淀的平原区。平原区属新生代的沉积区,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的松散沉积层。以小西山为界限将平原区分为山前平原和山后平原。
小西山以南称为山前平原,面积202平方公里,由永定河冲积扇和青河冲积扇组成,海拔在35~58米之间,平均坡降1.2‰。
小西山以被称山后平原区,面积122平方公里,由南沙河数个小冲洪积扇和南口冲洪积扇构成。海拔高度在43~50米之间,地面坡降1.5‰。
地质概况
一、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一)地层岩性
海淀山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地层,现有老到新分述如下:
1、寒武系( )
仅在大工村南部区界处有少量出露。岩性主要为碎屑状灰岩、碎屑状白云岩、鲕粒灰岩及钙质粉砂岩。
2、奥陶系(O)
仅在寨口村两侧山区有少量出露。岩性以中厚层状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为主,含燧石条带及团块,夹有钙质页岩。
3、石炭系(C)
仅在温泉村西南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局部夹泥灰岩及煤层。该组岩石曾受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岩石中发育硬绿泥石、绢云母。
4、二叠系(P)
主要分布在温泉村西南及董四墓西侧。主要岩性组合为石英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局部夹有砾岩。
5、三叠系(T)
主要分布在天光寺一带,此外大舟坞南部、温泉村西南部也有零星出露。岩性为一套紫红色、灰绿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组合。
6、侏罗系(J)
在海淀区西部山区及西南卧佛寺~韩家川一带均有大片出露。
西部山区主要出露侏罗系后城组,岩性组合主要是一套紫红色凝灰岩、凝灰质粗砂岩及紫红色安山岩、安山角砾岩、凝灰质砾岩。
西南卧佛寺~韩家川一带主要为南大岭组、窑坡组和九龙山组。岩性组合为:底部(南大岭组)为玄武岩、安山岩及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下部(窑坡组)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互层夹煤层;
7、第四系(Q)
主要出露在山前及平原地区,河流沿岸及一些较宽的沟谷中。岩性组合为黄土、黄土状亚砂土夹砾石层及现代河流冲洪积砂砾石、卵石等。
二、地质构造
海淀区在区域上处于“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南缘”,“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的东翼反射弧附近及新华夏构造带三构造的复合部位。多次的构造运动和燕山期频繁的岩浆活动使本区地层缺失,构造形迹较为复杂。本区褶皱和断裂构造形迹主要是受燕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
(一)断裂构造
1、南庄-寨口断裂
该断裂为一逆冲断层,走向EW,断面向南倾,倾角∠50°-70°,位移方向S-N。断裂总长10公里,宽5-10米,断距从几十-400米不等。结构面比较平直,但局部略有弯曲。
2、冷泉-卧佛寺断裂
该断裂为平移断裂,走向NS,断面倾向西,倾角∠80°-90°,位移方向N-S。断裂长2公里,宽10米,断距1000-1500米,结构面比较平直。
(二)褶皱构造
1、灰峪向斜
该向斜主体位于门头沟区境内,长度5公里,海淀区境内为其东部部分。该向斜为直立倾伏褶皱,核部为石炭系、二叠系、翼部为寒武系,奥陶系,北翼产状160°-170°∠57°,南翼产状0°-10°∠60°。
2、九龙山-香峪大梁向斜
海淀区境内为其东侧余部。该向斜长10公里,为一直立褶皱,核部为九龙山组,翼部为龙门组、窑坡组及南大岭组,北西翼产状150°-170°∠20°,南东翼产状350°∠20°-30°。
三、侵入岩
调查区内侵入岩主要出露于温泉-北安河一线,呈新月形展布,为阳坊深层杂岩体的西部边缘。属印支旋回和燕山旋回中小型基性-酸性侵入体。进一步划分如下:
1、大觉寺闪长岩侵入体:岩石为黑色-灰黑色,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岩体侵入于侏罗系后城组中。
2、车耳营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体:该岩体可分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相和粗粒斑状-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相。前者分布于岩体边部,侵入于后城组砂砾岩中,后者在前者内环或切穿前者直接与围岩接触。
四、水文地质
海淀山区从凤凰岭到鹫峰之间,构成山体的岩石是火成岩,以花岗岩和闪长岩体为主。地下水受断裂、裂隙等构造控制。如金山泉、龙泉寺泉和磨镰石河泉。从香山到望儿山是一复式开阔形向斜构造。向斜轴部是中生界侏罗系地层,翼部是寒武、奥陶系的地层。该部分的地下水分两种情况:
受岩性控制:寒武、奥陶、石炭系地层中的石灰岩,是富水岩层。
受构造控制:沿断裂或顺向斜的主轴线,往往形成一定输水通道。
若断裂通过石灰岩时,受岩性和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地下水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