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耐心等待,IE模式打开比较慢,请使用极速模式或者谷歌浏览器。 |
导 读
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成型于元大都时期,至今完整保持着元代寅宾坊街巷肌理,是典型的以传统四合院—胡同风貌为主的居住型历史街区,是北京老城中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胡同街坊。
街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至东四北大街、东至朝阳门北小街、北至东四十条、南至朝阳门内大街,总面积约65.7公顷。
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区位
整个街区完整呈现了北京老城典型的院落与街坊生长模式,将传统的胡同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包含了“胡同文化”最精辟的内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孚王府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四四条5号四合院
实施成效
胡同保护修缮实施成效
宝泉局东作厂整治前后对比
东四四条西口整治前后对比
东四胡同博物馆改造前后对比
经验一
坚持贯彻规划先行系统观念,发挥专家、责任规划师作用,引领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方向。
2000年
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即组织编制了《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明确了街区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刚性红线。
2013年以来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东四街道办事处等单位陆续组织开展了《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实施研究》《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等工作,为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历史建筑的修缮指出更具体的方向、路径和技术引导。
2020年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公布,为街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定依据。目前,街区内启动编制《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实施计划》,以科学统筹落实核心区控规的各项工作。
规划为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系统设计、顶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责任规划师和专家充分发挥技术把关作用,通过现场指导、协助决策,保证项目高水平落地。街道领导班子亦积极开展集体学习、自发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在具体修缮工程中落实规划要求。
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
古建筑修缮专家马炳坚老师现场指导
责任规划师指导保护更新项目
经验二
发扬“工匠精神”,营造传统建筑营造工艺的传承基地与四合院建筑活态博物馆。
近年来,街区在保护更新工作中提出“国风静巷”的发展定位和“静胡同·新生态”复兴理念,贯彻“具有可逆性、最小干预性以及可识别性”的修复原则,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对历史建筑修旧如故,着力保护和传承东四地区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北方民居建筑传统风貌。
修复砖雕
修复墙面
修复门簪
胡同风貌修缮工程以传统门楼修复为重要抓手,正所谓“千金门楼四两屋”,对门楼木构架的主要构件椽、檩、枋、斗拱、梁、柱,油饰彩画以及屋面、墙壁等进行古法修复,真实还原木门修缮的13道工序,精细保护六棱柱型门墩、特色砖雕、传统雀替、排水孔等细部构件,保留富有特色的古代文字、富有时代特色的墙壁标语、老物件等历史痕迹,力争还原历史风貌,彰显传统建筑特色,营造天然的北方民居建筑活态博物馆。
恒昌瑞记整治前后对比
其中东四四条“恒昌瑞记”大门两侧的对联受风化腐蚀,花纹模糊不清,设计师和施工单位在保证红砖花纹形状的基础上,通过清洗、摘砌等工艺最大程度精细修复建筑细部,确保修复后的墙面平滑无缝,还原真实的历史风貌。
经验三
多途径营造胡同绿色微景观,建设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在美化胡同环境的同时,打造既能承载老城味道与老城记忆、又充满活力的街巷空间,着力展现“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胡同风情。
经过近几年的公共空间建设,街区内累计改造提升胡同微景观50余处,完成了东四四条西口、四条39号楼前绿地、五条幼儿园西侧等18处口袋公园的改造提升工作,开拓绿化空间2124平方米。同时,街区充分发挥社区花友汇作用,鼓励居民对花池及花木进行认养,增加胡同绿化面积,有效提升了街区宜居环境品质。
“福禄巷”胡同微景观
东四八条胡同微景观
居民自觉开展门前绿化
经验四
贯彻安宁街区和健康市政建设理念,形成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相协调的交通环境与市政设施。
街区内通过空间挖掘、停车自治、共享停车资源挖潜等方式,破解大城市病,多措并举解决胡同停车问题,已开展24场停车管理居民宣讲会,完成了胡同口道闸安装,拟逐步深化社区自治的胡同停车管理模式。
东四九条胡同不停车治理前后对比
胡同线缆梳理前后对比
安装太阳能门道灯
目前,街区内已利用东四九条东口闲置空间补充了停车设施,实现东四九条胡同不停车,未来还将逐步推进各条主要胡同不停车,实现安宁街区建设目标。不仅如此,街区以北京市《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百街百巷百社区”精品治违示范工程方案设计导则》《街区整理街道品质提升城市设计导则》为准则,对24条胡同的飞线、乱线、废线进行了梳理,将原有不规整的线路、线缆沿墙边敷设,并挪移门楼可视范围内电箱,完成安装门楼门道太阳能壁灯吊灯510套,进一步提升街区市政设施品质,美化胡同景观环境,切实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经验五
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凝聚文化共识,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为充分挖掘展示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凝聚当地居民与社会公众对街区价值与保护的共识,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搭建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参与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众宣传活动。
东四胡同博物馆内的居民文化活动
报春活动
责任规划师为居民文保志愿者现场讲解文物知识
工匠向街区儿童讲解一麻五灰工艺
九条小学学生动手尝试墙面处理
2018年东城区政府与首创东恒公司共同将东四四条77号院改造为东四胡同博物馆,使之成为承担文化展示和社区服务功能的公共空间,展现东四地区深厚老北京文化和历史底蕴的重要窗口。同时,街道通过开展各类公众宣传活动,把文化传统、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保留住、传下来,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目前,街区内建立了东四街道青年街巷文化宣讲队和文保志愿者队伍,通过宣讲、胡同探访等方式传播街区文化和街巷修缮整治成果。此外,街道每季度开展“寻找东四胡同记忆”迷你马拉松,连续11年组织居民开展“报春”活动,并策划“忆家训、谈家风、促和谐”“家书慢邮”“居民摄影展”等活动,编撰《东四历史文化记忆》《东四胡同日下传闻录》《东四名人》等书籍,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提升文化自信,唤醒保护意识,使大家知东四、爱东四,精心保护东四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让每个人都是历史风貌保护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经验六
促进基层共治与空间营造有机结合,实现街区保护更新实施过程中的共建、共治、共享。
近年来东四街区亦大力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2016年6月4日以来,街道办事处结合基层党员双报到制度,已坚持组织超过210次“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清除大杂院院落杂物,提升公共空间环境,恢复院落格局,并制定院落公约,在全市范围内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党员带头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
小巷管家安装门簪
花友汇居民参与绿化活动
“美丽院落”改造居民参与式设计
街区内建立并实施小巷管家、街巷长、网格员等创新制度,组织“小巷管家”带头推动街区拆除违建、停车管理、绿化种植等工作,培育了历史街区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街区内开展全过程公众参与的“美丽院落”试点项目,实现了社会多方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过程中的共建、共治、共享。
廖正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所长 东四街道办事处首席责任规划师
赵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 东四街道办事处责任规划师
贾君莹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四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
石闻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功能规划研究所规划师 东四街道办事处责任规划师
此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东城分局也有贡献
图片来源:东四街道办事处、市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