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位于故宫以东、紧邻长安街的王府井,有着近千年发展史和百年商业史,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自新中国成立便是首都“窗口”商业街,改革开放后逐步现代化,是享誉中外的首都商业金名片,承载了几代人的温馨记忆。 01 项目背景 20世纪末,在城市大规模改建大潮下,王府井商业街坚持规划先行,开展《王府井商业街整体城市设计》(一期),按照统一、人本、文化、简洁四大原则,保留传统商铺、延续原有肌理、整治建筑立面与街道空间环境,实现向高品质步行商业街的转型发展,1999年9月11日,王府井步行街(东单三条至金鱼胡同,全长548米)开街。 随后,开启了二期(2000年)、三期(2001年)城市设计整治工程,王府井商业街北延、西进、东扩,丰富商业服务内容、改善历史环境、提高文化品位,奠定了“金十字”的商业街区构架,东堂广场、利生体育馆广场等公共节点相继亮相,坐落在紫禁城与王府井步行街之间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历经以上三期整治提升工程,王府井商业街在新世纪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并先后面向王府井商业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奥运前夕环境整治等持续开展规划研究与设计工作。 步入新时代,王府井作为北京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2016年)、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2017年)、商务部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2018年)、北京广域级商业中心(2019年)、全国示范步行街(2021年),定位为“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步行商业街区”,开启新一轮的转型发展。 为回应持续保持商业活力、与时俱进提升环境品质的要求,迎接数字化商业加速、消费格局剧烈变化的挑战,抓住国家消费升级战略加速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机遇,开展了《王府井商业街区更新与治理规划》。随着更新改造的实施,街区品质不断提升,引入了上百个首店、概念店和旗舰店,王府井百货大楼、新东安和老字号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王府井管委会 在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北京市规划院团队以不间断的陪伴式规划服务,回应王府井不同阶段的发展与进阶诉求,从刚开始的塑造风貌特色,到传承与展示文化,再到依托大事件的环境治理,到今天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诉求,调动主体参与意识,组织多元社会资源,开展街区整体更新与治理。在不断的转型发展中,规划工作在理念导向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在工作对象上有了多元化扩展,在技术方法上强调多学科融合,在管控手段上更加重视治理导向和更新规则制定。 图片来源:课题组绘制 02 规划理念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本规划落实四个理念: 场所范围从商业街扩展到商业街区,激活街区内部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通和联动周边故宫、隆福寺、中国美术馆等重要文化设施资源。 规划领域从空间品质营造拓展为文化、产业、设计、治理等多方协同,强调文化价值带动、业态融合升级、交通治理互动,积极探索街区更新的多元方法路径。 设计深度延续了建筑楼宇、院落、街巷乃至城市家具和古树的对象尺度,以更精细的诊断、设计和治理推动老城区更新升级。 工作模式从蓝图式延伸为渐进陪伴过程式,采取“规划-实践-评估-更新”的方式不断优化规划方案和实施成效。 03 规划特色与创新内容 规划以“塑造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步行商业街区”为目标,以“文化、人本、更新、传承”为主题,整合文化保护与利用、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园林、公共艺术等内容,主要规划特点如下: 探索商业街区更新与治理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实施路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探索性和示范性。 本次规划是面向全国高品位商业步行街开展的首个街区更新与治理规划,也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开展的首个街区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在工作组织、编制方法、实施推动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工作,推动了王府井商业街区的持续更新和转型发展,引领了全国商业步行街的改造提升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 以街区诊断为先导,通过全要素分析和全样本调查,精细摸底街区内的“人、地、房、街、巷、院、园、树”。 对街区内的3.3万居住人口、8.3万就业人口、25万日均客流人次、2466家商户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倾听,对674宗地块、37条街道、420栋公建、18个大型商业设施的权属和使用情况、建筑风貌、空间品质进行详细调查,对多条小巷、多个院落、多家名园、多棵古树的保护和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评估。总结街区当前在商业发展、文化价值释放、交通管理、风貌品质、民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权属复杂、主体多元、产权分散、机制不活、政策不灵、协同不足等根源性问题。 以功能融合为指引,促进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改善民生环境条件,传承百年文化、激发多元活力。 统筹联动街区各类资源,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商业与文化、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商业街区和社区的融合互动,形成“以文化为引领、商业和文化共同驱动、多元业态互动、产业和居住融合、休闲和旅游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 ✔ 发挥文化带动作用。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地处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古老街区,规划梳理历史脉络,挖掘文学、艺术、教育、医疗等多元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遗存空间活化、文化场景塑造、文化探访路设计、文化主题片区更新等多手段再现王府井的前世今生。 例如王府井小吃街曾是人民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办公旧址,是新中国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规划保留古老的报业建筑,将报业人运动比赛、谈天说地的空间,改造为活力广场、餐饮小街、报业展览馆,将历史信息与现代功能结合,在新场所中唤起对新中国报业发展的记忆。 效果图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优化商业业态品质。规划广泛调研消费者和经营者需求,对标国际一流商业街区,对王府井的业态结构做出优化和调整。重点整合优势资源,主、辅街联动打造儿童文娱区、时尚文化创新区和高端综合区等特色业态区域,通过用地功能混合、建筑复合利用、边角地活化利用,推动零售商业与亲子娱乐、休闲时尚、商务办公、科技体验等多种功能融合,提升业态丰富性、延伸业态链条,满足全客层消费需求。着力提升老字号、布局多处首店、打造互动式体验式新场景等,促进特色和休闲消费。 ✔ 改善民生环境条件。规划围绕构建完善、个性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目标,一是通过实地调研来摸清社区居民的需求,二是通过全域房屋类型、质量和权属的评测来挖掘四类可利用存量资源。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提出四类资源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路径,解决民生缺口和居民需求,探索商业街区存量资源再配置下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路径。 以交通治理为切入,开展精细化的交通治理保障步行街向北延长,汇集政府、商户和居民的力量打破交通瓶颈,创建北京首个地面无停车商业街区。 结合步行街延长,优化街区交通组织。导改6条公交线路、调整11条道路的交通组织和9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周边交通流线,优化街区客货运组织。组织多元共同协商,统筹商户自有的空置经营性车位和居民停车缺口,通过387个社会停车资源的共享,使居民地面占道停车全部入地,实现北京首个地面无车街区。通过调整道路断面、清理护栏、划定自行车停放区、布局出租车上落客点位、精细化设计交通标识标牌等举措,进一步精细刻画街道空间,塑造宜人的步行环境。 图片来源:课题组绘制 图片来源:东华门街道办事处 以图则和项目库为抓手,秉持针灸式、渐进式更新理念,从一个建筑、一条后街、一个广场、一块绿化、一个橱窗做起,打造可游可赏、休闲舒适的绿色开放街区。 规划对步行街上各个时代的代表性建筑,开展广告牌匾整治、夜景照明设计、建筑色彩调和、窗墙比优化和橱窗精细设计,使街道界面在维持多元风貌基础上,强化秩序感、增添时尚感。结合8号线地铁和综合管廊建设,整理地下管线、增加覆土厚度,优化提升了步行街的林荫建设,使其尺度和氛围更加舒适宜人。 规划划定主街两侧的9个重点更新片区,开展精细设计,塑造开放的公共空间,优化业态和景观,将步行街的人气和活力引入到街区内。规划针对辅街小巷,调整货运流线、优化首层业态、改造街道断面、打造活力节点,塑造舒适休闲、业态新颖的活力后街。 规划还通过建立口袋公园、优化建筑前广场等,打造小区域的微空间节点,带动街区活力重塑。在此基础上,以设计图则为工具,整合文化保护、场地设计、交通治理、片区统筹、建筑整治等内容,深化各类空间使用规则,落实“一楼一策”精细治理要求;以实施项目库为抓手,配套专家和责任规划师审查机制,通过台账管理、方案引导、滚动更新的方式动态管控实施过程,确保规划设计意图在实施中顺畅传导、不变形。 效果图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课题组绘制 以全过程陪伴为保障,对接主体,协调部门、居民、商户和游客,统筹不同设计单位,保障规划实施。 本次规划搭建了面向规划编制和综合实施的综合技术平台,组织中建院、世邦魏理仕、香港MVA、清华美院、东方园林、北京财贸学院等多家技术单位,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产业规划、交通规划、轨道一体化、城市设计、景观园林、公共艺术等专项工作。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对接王府井管委会、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区内各个职能部门、王府井商会等多家管理主体,面向居民、商户和游客的多元需求,以专家研讨会、专题协调会、主体协商会、社区议事会和现场办公会等形式,持续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陪伴和指导了多处项目实施工作。 图片来源:课题组绘制 图片来源:课题组摄 04 规划实施成效 规划实施方面,推进多个项目启动或完成更新,取得显著的实施成效。 实现王府井步行街北延至灯市口,带动北延段步行街两侧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调整业态,引入4家亚洲/全国首店(截至2019年12月20日)。 图片来源:课题组摄 推动一批重要节点更新实施:实现校尉胡同花园和王府西街小花园2处口袋公园实施完成,实现儿艺剧场建筑前区改造和开放,实现小吃街(人民日报社)片区局部改造完成亮相,实现王府井东街改造一期完成亮相,实现7处商业外摆,实现北京首个地面无车街区(约1平方公里),实现7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截至2020年12月) 图片来源:王府井管委会,课题组摄 政策创新方面,探索传统商圈和商业楼宇改造新模式,并在全市产生积极影响。 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文件,推动北京商业转型发展。其中,王府井“一店一策”实践工作经验指导北京市商务局开展“一店一策”传统商场试点改造工作。 图片来源:课题组绘制;效果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塑造影响力方面,提升了王府井在全国步行街改造工作中的示范性。 推动了王府井步行街成功申报商务部全国第一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2021年7月,王府井步行街列入商务部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理念共享方面,不断与社会各界分享王府井的规划经验与思考。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将王府井商业街区列入城市更新示范项目,组织百余名专家前来参观和研讨交流。2020年,在首届王府井论坛中,与政、商、学、研等社会各领域人士分享交流王府井规划建设和更新治理的经验。 吴克捷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 郭 婧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高级工程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