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20年底,观音寺项目申请式退租第一阶段签约正式结束,阶段签约率远超预期达到46%。在此基础上,随着片区有机更新的稳步推进,院落资源梳理、恢复性修建、业态整体升级、公共资源补足等一系列工作正有序展开,并计划于2024年整体亮相。
观音寺项目概念方案效果图
1
项目简介
大栅栏被吴良镛先生评价为“一部中国城市史活的教材”,是北京格局最完整、历史底蕴最深厚、街道和建筑最具特色和最具胡同文化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大栅栏观音寺片区老城保护更新项目(以下简称观音寺片区项目)位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划定的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承载区,涵盖 “环天安门广场——前门大栅栏文化探访路”,系统串接了散布于核心区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观音寺片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胡同肌理凸显、地理位置关键,是大栅栏文保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一个区域。
2020年,经西城区人民政府授权,北京大栅栏安创置业有限公司作为观音寺片区项目的实施主体,组织开展区属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改善、恢复性修建和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清华同衡团队作为片区总体规划与产业咨询团队,深度参与了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策划的多项街区更新工作。
申请式退租签约现场
观音寺片区老城保护与更新实施项目,积极响应核心区控规“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的总体战略要求,围绕改善核心区人居环境、保护老城文化与风貌、有效运营腾退资产、业态转型及活力增强、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五大目标,立足于“街区共生化、管理智慧化、更新可持续”三个创新点开展工作。
观音寺街方案效果
2
规划亮点
保护老城历史与传统风貌,提炼特色历史空间骨架
观音寺片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众多,曾是元大都与金中都间的必经要道,也是从正阳门通往卢沟桥方向的重要交通、商贸路径。规划在片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形成“一轴”(大栅栏西街-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形象展示轴)、“两核”(五道庙核心、观音寺核心)、“三区”(传统文化艺术体验区、生活服务腹地、西街传统商业区)、“四片”(西南门户、五道相会;新老共生、活力家园;文化之芯,传承创新;百年繁华、西街商户)、“多节点”(观音寺、铁树斜街、五道街等节点)的空间结构以及四类文化探访和街区体验路径,全面彰显 “斜街为轴、一寺一庙、商居并置”的特色历史空间骨架,实现空间规划目标。通过文物活化利用,将观音寺片区项目范围内观音寺、五道庙、谭鑫培故居、梅兰芳祖居、梨园公会、东南园胡同49号、大安澜营胡同13号等7个文物节点串联呈现,以点带线形成涵盖梨园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故居文化、京味儿民俗文化等特色探访线路。
大栅栏是古都格局发展的见证地
一轴、两核、三区、四片、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实现街区共生化
分类分级对片区进行风貌保护修缮及综合环境整治工作。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技术导则等规范要求为标准,形成大栅栏民居、商业建筑样式库,精细化设计、施工,全面提升街区品质。
以申请式改善促进街区有机更新,制定改善申请流程,明确改造内容,采取政府负责对房屋主体修缮、门窗立面更新、院落铺装种植、地下小市政,居民自费进行屋内功能装修升级的方式,提高和谐宜居生活品质。采用“一套流程、两种类型”的申请式改善实施模式,明确实施主体与居民各自承担内容,促进街区自我更新长效机制的形成。
针对共生院内部相互干扰的缺陷,实践邻里单元模式,以10-20个院落为一个共生单元,全面保障街区民生,从共生院落向共生街区模式发展升级。突破共生院边界,划定共生单元,针对人群补充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实现功能混合、活力共生。
共生街区模式示意
共生单元
业态升级化,管理智慧化,更新可持续
优化片区内业态定位,差异化引导业态分区,制定准入与管控标准,完善综合运营管理体系。例如,观音寺街以京味儿商业文化体验区为主,对现状低端旅游型商业降密提质,适度降低宾馆、餐馆、零售等中低端业态的规模,同时引入实体书店、创意办公、科技创新等新零售业态,与大栅栏商业街形成差异化互补。琉璃厂东街以传统文化艺术创意区为主,在现状同质化古玩字画零售的基础上,调整并升级更多与文化创新、艺术设计、创意体验等相关的业态。
通过加强对海绵城市、智慧化设备设施、5G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大在社区大数据、智慧停车、人本监测、智能化家居、共享服务、院内小市政排污排水等方面的创新技术合作与应用,充分了解民意需求,在街区更新中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架构,打造闭环运营服务体系,形成一套实施的路径、模式、政策框架,实现街区更新的可持续。
打造充满活力的特色商业业态
3
结语
当前,观音寺片区整体保护更新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实践大栅栏观音寺片区老城保护更新项目,进行机制创新、路径创新,探索兼顾老城风貌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两大目标的保护更新模式,使核心区控规能够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塑造和谐共生、充满街区活力与文化魅力的平房区风貌保护模式与街区形态,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老城保护更新典范,继而带动整个街区的提升与复兴。
王晨溪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地策划运营研究室 项目经理
楼吉昊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四所 副所长
此文内容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核心区规划处、西城分局也有贡献
清华同衡规划策划团队:霍晓卫、阎照、解扬、楼吉昊、王晨溪、秦昆、赵超、王博、鹿益、薛杨、曹明瑞、高雅、安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