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项专题 > 名城保护大家谈 > 演讲内容

孔繁峙:历史名城保护中古都文化的展现

  • 日期: 2020-04-09 11:03
  • 来源: 北京印迹 inBeijing
  • 字号:
  • 分享:

名城保护·大家谈


岁末年初,“名城保护·大家谈”首期活动成功举办。7位活跃在名城保护一线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向大家讲述北京故事、展现北京文化。


7位专家学者的演讲内容将陆续于“北京印迹”平台上发布,邀更多人一起探索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共同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金名片!







历史名城保护中古都文化的展现





图片

孔繁峙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


大家好!

古都文化的展现,这是一篇大文章,我只能谈皮毛,谈点粗浅的认识。

北京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城市,也是一个在世界上代表中华文化的城市,所以古都城市和古都文化的保护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

随着当前首都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和老城整体保护的实施,古都文化的保护恢复与展示,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首先是总书记高度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他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因为文化与传统是决定一个社会价值观、行为取向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古都文化就是历史传统的重要载体。


1

古都文化特色

古都文化是个大概念,它是古都社会文明的总和,是古都历史的结晶,其内容包罗十分广泛。古都文化有两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深厚的文化渊源、历史底蕴代表民族文化的国际形象。正是因为这两个特征,所以讲古都文化,如果只讲北京自身的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古都自身的文化基础。古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特别是元代以后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是全国各族文化的汇集之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这个角度讲,这些文化就是总书记所讲的独特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


2

古都文化的价值体现

古都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包含了各类文化、艺术、教育、文献、史籍在内的一个历史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博大精深,如果用现代理念梳理认识,古都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从当代意义的角度观察,古都文化的核心价值中,有三个最突出的亮点:

  1. 文化上追求和体现国家统一;

  2. 多元一体;

  3. 民族和睦。

这是整个古都文化的价值核心,古都发展史本身就能证明这点。


大家知道,北京历史上,曾是五个民族(辽、金、元、明、清)先后建都之地,尽管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但在城市建设上,都遵循着相同的文化理念,就是以中为尊的文化观念。城市曾四次重建,但都保持延续了历史上的中轴线。中轴线实际上就是天子居中,象征着大一统的文化追求。


清代著名的《龙藏经》,即《大藏经》,是集佛经之大成者。清政府用五个民族(汉、满、蒙、藏、回)的文字刻印经版印发全国寺庙,以不同民族的文字,实现全国经文的统一,其文化意义正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追求。其中汉文的《龙藏经》收藏在首都博物馆,其它的四种文字是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还有一个案例,是通州的三教庙。清代的儒、释、道三种教义不同的教派同处一庙,一起享受人间的烟火。它体现了历史上教派之间、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文化追求。反观欧洲、中东千百年的历史,却是民族分裂、宗教战争的历史,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回顾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经历几千年,仍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社会发展,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历史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到现在的结果。


3

古都城市的历史建筑

支撑着古都文化的存在

对于古都文化的展示和理解,这也比较难,如何体现出古都文化的内容?因为古都文化体现在古都城市的方方面面,博物馆和展览馆是展出古都文化的重要窗口,但广大民众和游人对古都文化最直接的认识和直接的感受,就是古都的历史建筑和由建筑构成的历史环境。如果缺少这个环境,那古都的文化就很难联想、很难体现。大家知道,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首先是文化理念塑造了古都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反过来又构成了整个古都城市。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古都历史建筑体现的就是古都历史文化,代表了古都历史的存在。保护历史建筑就等于保护历史文化。


古都文化的保护问题始于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是古都城市保护和古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他最先研究发现了北京古城的历史价值,提出了古都城市保护的方案和保护理论。在他以后的几十年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对名城保护研究所取得的诸多成果,都是对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图片

梁思成

(图片来源:网络)


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在长达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中,首都城市大量的现代建筑和古都城市的传统建筑穿插在一起。随着城市现代建筑的不断增多,古都历史建筑在不断减少。从理论来看,我们不能说保护理论有问题,更不是理论的失败。以前的建设,包括城墙的拆除,可以说是发展的一个代价,是发展中交的学费,绕不过去。


图片

我这里有一套照片,我想用它做一个缩影来说一下。左图是东南城角楼,是三角地拆除前和拆除过程当中的。从南侧看,西边一片楼,已经看不到这个角楼了。以前侯先生和很多的专家坐火车走这条线,最先看到的就是这个角楼。现在角楼已经是被楼房包围了。右图是北侧的景象。


图片

这是拆的过程中,整个遗址上有2600户,接近10000间的各种建筑,79个单位,很多城墙的马面(墩台)都被掏成了窑洞。


图片

大家看到右下角,这是城墙里侧的砖的衬砌,是明代初期的。此外还发现了很多的石刻,还有元代宫殿的黄琉璃瓦……里面各种材料都有。但是考虑到它本身也有500多年历史,所以并没有动,完整地把它保存在里面了。


现在新的建筑和旧的建筑相混杂。在部分区域,现代建筑在悄然取代古都的历史建筑,古都城市的历史风格、特色也发生了改变。现代建筑、高楼大厦自身并没问题,很适应现代生活,但它建的位置不对,它是现代城市的标识,它与古都城市是两个时代的建筑。古都城市正是因为这种建筑上的时代错位,使得一些区域看不到古都城市的历史特色,行人往往感受不到古都文化的历史气氛,使游人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就是游人走到城里却不知身在何处,都到王府井了,还问北京老城在哪儿?这也说明在民众和游人的眼里,古都的历史建筑、胡同、四合院就代表了古都城市和古都历史文化。如果历史建筑都不在了,在民众的眼里古都城市也就消失了,尽管故宫、天坛都是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但它不能代替整个古都城市。


4

历史街区、胡同、四合院

——古都城市的存在

正是由于历史街区、胡同、四合院大都保持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环境,是古都文化气氛浓厚的历史文化区域,所以胡同、四合院受到国人的高度关注,现在已成为游人必看的选项。媒体有过报道,很多街区、胡同参观游人已经是人满为患,特别是什刹海、南锣鼓巷最多的一天游人达到22万人。22万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故宫是北京游人最多的文物景区,在没限流的时候它的游人最多达到16万人,以后限量为8万6千人,而胡同游人却超过了20万也就是说胡同与四合院的游人大大的超过故宫了,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胡同游人超故宫,应该说这是一个文化现象,是过去不敢想象的。因为胡同四合院同皇宫没有可比性,两者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文化。但是从它的文化特点来讲,它和故宫是同样吸引游人,是必看的人文景观。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游人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怀念。游人在历史的胡同四合院寻找历史上的老北京,来感受老城的历史环境,感受古都文化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可见胡同、四合院的文化意义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恐怕只有古都文化才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5

老城整体保护的实施

开创了古都文化保护传承的新时代

北京古都文化保护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总书记的两次考察北京的讲话,对名城保护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书记视察北京的讲话非常深刻,他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论述,超越了我们所有人对古都文化的认知高度,也彻底刷新了此前我们对古都文化价值的认识,特别是做出的“老城不能再拆了”和老城整体保护的决策,彻底改变了古都城市的发展方向。老城整体保护是过去老一代的领导想解决、不能解决,也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老城保护上正在发生的变化:如疏功能、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治理大城市病,以及副中心建设、政府部门东迁等等,这些都表明正在形成一个新的首都城市发展格局,这就是建新城、保老城,两个城市、两个地点、向两个方向发展。新城将突出建设,体现首都高度现代化;老城将突出保护,体现古都历史与传统。这种发展模式和当前老城整体保护的实施,开创了一个古都文化保护已回归的时代。


但也要看到,我们如今面对的已不是当初的老城了,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建设70年结果的城市。近70年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建筑的缺失,已成为老城整体保护和古都文化回归的最大短板。目前老城内存在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在时代上严重错位、历史院落与现代高楼具有文化反差等问题。这是文化上的差异,不同文化上的差异。目前这种城市现状是梁思成当年没有见过的,他没有研究过一个有新北京的老城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他也没有预测过70年以后老城的变化和结果,更没有探讨过如何应对的方案。怎样在新老共存的城市环境下实现古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怎样落实老城的整体保护,怎样重构古都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探索。


6

守住展示古都历史文化的场所

现在我们看到,在市政府的领导下,这种探索已经开始,而且首先在胡同四合院和老城保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各区政府正在不断推进胡同四合院的保护利用水平,探索既有利于生活居住,又有利于文化展示的新模式。已有如共生院的探讨。我们相信在市、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规划部门的参与下,历史街区、胡同四合院一定会成为环境优美的展示古都传统的历史文化景区。


我们绝不能把四合院单纯看作是老百姓的居住区,它本身可以说有了文化功能,它是整个名城建筑的一部分。历史街区、胡同、四合院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它是古都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古都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成为了游人必看的历史人文景区,参观胡同感受古都文化已经成为国人的一个文化追求。城墙不在了,如果胡同四合院再消失,整个历史名城就没有实际的东西了,剩下的就是文物建筑,文物建筑只能是整个老城当中的文物标本,而不是一个整体的城市概念。故宫、天坛是完整保留的历史建筑,但是它们不能代表、也不能代替老城的存在,这是两种文化。


7

恢复城墙地标性建筑

展示古都历史文化环境

北京城墙是民众和游人关注的古都城市标志,曾经是举世闻名的、环绕京城的古都历史建筑。当年拆除城墙所造成的文化损失,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将是古都城市永远的历史遗憾。作为文物工作者,有时常想,如果北京城墙能保留至今,那一定是一张完美的有世界影响的金名片,整个北京城就是一座古代都城博物馆。那样的话联合国人类遗产的排名顺序也会改变,因为完整的北京古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国际遗产的排名中,绝不会位居第二。现在排名虽然失去了,但只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可以再现的,这就是保护好城墙的遗迹、走向和整体轮廓,恢复城墙地标性建筑。


这个措施有两方面:

一是保护好城墙现存的各类遗址遗迹及城墙整个的走向轮廓;

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在南城,搞城墙标志性建筑的复建。


图片

这里有一张示意图。从图上看,标志性的建筑在城南还是有条件恢复的,在这方面东城区政府已经率先完成了其中的一个角楼——外城东南角楼(左安门角楼)的复建。角楼的复建标明了外城东部城墙的范围、边界及城墙的形制、走向。如果再把内城的西南角楼和外城的西南角楼,以及右安门角楼再加上永定门的箭楼复建,就是上图的效果。


当然对于复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复建的角楼不是文物,没多大的意义。实际上复建的角楼本身不是文物,没有文物的价值,但是它是名城建筑,具有名城价值。角楼的复建,使这一区域五百多年的古城历史得以延续,它标明了这一区域的文化性质和历史价值,它的标志意义和作用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考虑,今后再创造条件复建内城的西南角楼,这样通过现有的东南角楼、正阳门城楼箭楼同西南角楼这一线向游人展示内城的城墙位置及走向,再创造条件复建外城的西南角楼和永定门箭楼,这样通过已复建的外城东南角楼、永定门城楼箭楼同西南角楼和护城河共同展示外城的位置和走向,再现南部城墙的历史特色。用不了大的投入,它的城市轮廓便出来了,这是对古城历史特色的一种展示。



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是北京城市的底色,是当今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构成,在世界上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作为首都城市中心建设,历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古都文化的国际意义和世界影响,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今后随着老城整体保护的不断推进,古都文化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并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发展中彰显它的当代价值与现代意义。


谢谢各位!


文章根据孔繁峙于“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演讲整理

文章中除已标注图片,其它所有图片均来自孔繁峙演讲PPT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来源:“北京印迹 inBeijing”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