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北京矿山生态转型的攻坚阶段,《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未治理废弃矿山分类治理,到2025年实现生产矿山全部关停修复”的目标。作为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生态修复处核心技术支撑单位,市地勘院矿研所聚焦“数据赋能生态修复”主线,通过四项关键举措构建全链条数据体系,为首都矿山变“绿”注入新动能。
精梳矿业权数据,构建治理“数据底座”
为破解历史矿权信息分散难题,市矿研所组建专项技术组,历时三个月,系统梳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档案馆、大数据中心等数据资源及历年成果,整合3万余条碎片化信息,建成覆盖1998年以来全市1599个矿业权的标准化数据库。通过开展权属核查、坐标校准、属性补全等工作,实现矿业权信息“规范化录入、矢量化呈现、动态化更新”。目前,该数据库已成为生态修复归口部门规划编制和制定治理方案、执法总队开展精准监管的核心依据。
实地核查图斑,摸清生态“健康状况”
采用“遥感解译+野外核查+空间分析”的立体化技术方案,对全市540个废弃矿山图斑、12处关停矿山开展全域“生态体检”,涉及面积达2128公顷。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精准识别压占、修复工程损毁等五类八项生态问题,同步更新矿山环境现状数据库,推动64处历史遗留图斑完成销账,有效支撑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图斑销账和环保督察迎检任务,并协助各分局完成环保督察整区销号工作,相关成果已纳入“十四五”修复成效评估体系,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详查矿损土地,铺好修复“精准蓝图”
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框架,联合市测绘院组建跨学科团队,对采矿损毁土地实施“地类权属—损毁成因—恢复潜力”全要素调查。通过内业研判与外业核查,精准查明挖损、压占、塌陷等三类损毁土地的分布范围与利用现状,构建包含419个地块的精细化数据库,为“十五五”期间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向系统功能提升转变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矿山生态修复及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基础数据。
搭建监测系统,实现治理“智慧管控”
在多源数据融合基础上,市矿研所主导开发矿山生态修复动态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动态查询和实时更新,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设备联动,为管理部门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该系统的建成推动北京矿山修复从“人工监管”向“智能管控”升级,为“十五五”期间生态修复提质增效奠定技术基础。
数据是生态修复的“第一资源”,精准数据是科学治理的前提。下一步,市矿研所将持续深化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完善“调查—规划—实施—监测”全链条数据服务体系,为首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助推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贡献地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