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北京地质学会主办,市地勘院地环所、工程所承办的第七届“地质与人”天竺论坛暨全国科普月地质科普专题活动在北京天竺地面沉降展览馆举办。
活动主旨报告环节中,原市水文队(现地环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叶超和原市勘察院(现工程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刚分别以《格物致知七十载水润京华守初心——科技支撑首都安全》《凝心聚力 破浪前行——工程地质发展回顾》为题,讲述了北京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
市地环所陈伟建、工程所郑然两名青年地质科技骨干,分别聚焦技术创新在地质领域攻坚中的具体实践,以《人工智能赋能地质工作新范式》《智能采集 地质焕新——北京地勘智能采集终端从研发攻坚到场景应用》为题,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领域中的前沿应用与发展前景,以及地勘智能采集终端自主开发的重要性、RTU技术迭代发展及突发地质灾害应用成果等。
市地勘院党办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马志飞以《我为石头立小传 传播地质好声音》为题进行了科普讲座。他结合自身科普创作经历,围绕地质科普“为何做?谁来讲?给谁听?讲什么?”及AI技术在新时代科普创作中的应用等方面,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案例分享,为打造优质的地质科普作品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市地调所科普讲师刘光泓以《绝版地质档案——解码15.6亿年前的黎明》为题演讲,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辅以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漫画与短视频,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地质对话,为科普工作如何发掘兴趣热点、启迪创新思维提供了思路。
其间,嘉宾们共同走进成果展示区,实地了解地环所、工程所“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浏览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的历史老照片,参观地面沉降展览馆,学习地面沉降相关知识与防控成果。
论坛紧扣全国科普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围绕“学术传承、科普惠民、文化赋能”三大主线,通过学术交流、代际对话、科普讲堂等多元形式,以论坛为媒、以科普为桥,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让更多人了解地质。
市地勘院所属各单位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以及地质领域专家学者、科普爱好者近50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