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市工程所(勘察院)迎来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来,从手持测绳丈量京城街巷到用北斗卫星定位全球坐标,从秉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扎根山野,到以北京地勘“六敢”精神开拓国际市场,几代地勘人用测绘仪器记录时代,用脚步联结中外友谊。其中,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一期工程,便是市工程所(勘察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完成的重要项目。
丝路纽带中的地勘担当
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22.4公里轻轨,是中亚首条全自动化轻轨系统,采用中国标准、设计与施工,串联机场、总统府等核心地标。通车后,机场到火车站的通勤时间将缩短一半,惠及百万市民,也是中国基建实力的体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十二年来,这一倡议聚焦重点领域与区域,推进民生项目,为沿线国家注入发展动力,促进互利共赢。阿斯塔纳轻轨作为中哈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被纳入哈萨克斯坦《2030年阿斯塔纳市战略稳定发展计划》和《阿斯塔纳市总规划设计新方案》,是两国深度合作的象征。
2015年项目启动后,市工程所(勘察院)承担岩土工程勘察与测绘任务,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原则,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在项目初期阶段,勘察团队负责全线初勘、详勘;测绘团队负责1:500地形管线图测绘、管线与建构筑物调查、线路定测。在项目施工阶段测绘团队还承接控制网测量、施工测量检测、铺轨基标测量、设备安装辅助测量及第三方监测。
历经十年攻坚,该轻轨预计2025年底通车试运行。这不仅将改善中亚城市交通网络,也为中哈友谊添砖加瓦,更是市工程所(勘察院)勘察测量业务走向国际的关键一步。
极寒与标准壁垒间的技术突围
阿斯塔纳项目从启动之初,便面临多重挑战:当地全年近六个月为严寒期,极端低温达零下50℃,暴风雪天气影响仪器续航与室外作业;同时存在中外技术标准差异、地质条件复杂等问题。为应对困难,在项目负责人简程航、技术负责练建鑫及骨干郭聪楠、安栋、罗强等带领下,团队增配防寒装备,优化操作流程以缩短作业时长,反复核验数据确保准确。单位及时配备高标准防寒劳保物资,为团队提供支持。
面对零下50℃极寒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双重考验,项目团队运用北斗卫星搭建高精度施工控制网,结合三维监测技术把控结构形变,将铺轨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保障列车平稳运行。从全自动运行系统到全线中国标准设备的应用,以实际行动展现“中国建造”实力。
“传帮带”与“家国情”
在阿斯塔纳轻轨项目现场,简程航、练建鑫等老队员时常向年轻成员讲述地质前辈的事迹——从建国初期徒步丈量北京的艰辛,到改革开放以来数字化测绘的飞跃,再到新时代首都地质“六敢”精神的传承。这些故事,已成为团队在异国他乡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撑”。
历代地质人主动向哈萨克斯坦同行传授测绘与勘察技术,培养百余名本土技术骨干,让“中国技术”跨越国境,传扬海外。该项目曾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中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
项目成员练建鑫同志,自2016年起多次驻守哈萨克斯坦,成为在项目现场坚守最久的核心成员。还有更多技术人员长期驻外,虽对家人有愧疚,但仍坚守岗位,推动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
2025年,市工程所(勘察院)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恰逢阿斯塔纳轻轨即将通车。从服务北京城市建设的“地质先行军”,到参与国际基建的“先锋队”,单位始终传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与“六敢”精神。特别是在阿斯塔纳轻轨项目中,团队与哈方携手抗极寒、克难题,以技术与担当建成这条交通枢纽,展现中国地勘实力。
下一步,市工程所(勘察院)将继续立足七十载积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舞台上续写地质事业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