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市生态所作为一支从事生态地质工作的专业力量,将“两山”理念深深镌刻于京西山水之间,探索出一条地质支撑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的特色路径,为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地质解决方案。
一、科技赋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地质体系
市生态所长期致力于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耦合机理研究与应用实践。经过多年探索,构建了以地质为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调查、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先后承担了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地质综合调查、首都山水工程生态系统要素调查监测、北京市西部浅山区生态地质安全格局构建等重点项目,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集约利用监管、生态适宜性区划与地质资源潜力评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力支撑了生态价值实现转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与首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该项科研工作综合运用遥感解译、实地调查、采样测试、智能传感与在线监控平台,实现对“岩、土、水、气、生”多要素的动态、立体、实时监测。从野外地质剖面精准测量、地表基质层详细分类、垂向原状样品采集,到水质现场快速检测、室内精密试验,再到无人机遥感与物联网数据回传,这套技术体系深刻揭示地质环境对生态系统格局、过程与功能的深层控制机制,为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山河为证,用脚步“丈量”首都西山生态修复之路
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与环境提升任务,肩负着上万公顷生态修复重任。今年“五一”“端午”假期,正是工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期,市生态所技术人员组成多个野外工作组,充分发挥“三光荣”“四特别”优良传统,白天翻山越岭采样,夜间挑灯整理数据,用热血与汗水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监测攻坚战,为首都西部生态屏障的修复成效评估注入坚实力量。
“全能桥梁”刘静,这位80后骨干是团队中的“多面手”,外业能扛设备精准定位,内业善用软件分析制图,在家庭与事业间“双向奔赴”,用实际行动诠释首都地勘“六敢”精神。
“科研匠心”张一璇,90后博士深入林区,开展植被蓄积量、生物多样性、碳储量调查与样本采集,以专业技术与创新思维,提出“植被-土壤-碳汇”联动监测法。
“青春战士”赵永维,00后新人迅速成长,从零学起地质勘查,白天跟前辈踏勘采样,夜晚苦读20余本国标行规,快速掌握“选点、定位、记录、拍照、取样”全套技能。
三、成效显现,全方位服务支撑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
多年的深耕与实践,生态所工作成果已深度融入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多个关键领域,有力促进了生态价值的转化与提升。
创新构建“基质支撑、生态响应、气象协同”多维度评价体系,编制系列核心图件,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区、评估地质资源潜力、优化生态系统布局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质依据,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决策,真正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念落到规划蓝图。
系统揭示北京地区岩石-成土母质-土壤-植被的互馈关系,建立涵盖不同地质时代的典型生态地质图谱,破解生态现象的地质学成因。这不仅深化了对自然资源本底的认识,更直接指导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监管,赋能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
聚焦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区等重点区域,构建工程尺度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估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通过布设生态系统要素监测物联网,动态追踪修复成效,科学量化其产生的调节服务、供给服务等价值,打通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正如市生态所所长崔文君所言:“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系统工程,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我们每一位队员,都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地质安全的守护者。”北京生态地质工作者将以山水为卷,以科技为笔,以担当为墨,持续书写地质服务生态文明、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