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地勘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规范标准为引领、协同机制为保障,围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科普推广和信息化建设等重点方向,系统开展多项专题工作,全面提升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级地质遗迹保护提供坚实支撑,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地质遗迹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新征程。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地质遗迹全过程技术保障。通过认真研究复核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推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利用、立法技术指引,完善地质遗迹保护名录,配合委生态修复处研究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实施细则,推动实现地质遗迹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全市地质遗迹资源统一监管、科学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持续推进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助力区域绿色发展。全力支撑门头沟区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完成关键地质遗迹资源的详细调查与价值论证,编制规划建设方案。助力房山和延庆世界公园、平谷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建设,为地质公园规划发展谋篇布局。在密云区石城镇等重点区域创新开发多条研学旅行路线和配套研学课程,将典型地质遗迹、地形地貌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地质知识的互动性与普及度,推动“地质+旅游+教育”多元融合,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地区绿色发展。
三是深化部门协同,构建一体化保护格局。与市区园林绿化局、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深度融入首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地质遗迹资源专项调查与综合评价,推动地质公园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北京片区)申建提供地质技术保障,实现地质遗迹保护与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构建“地质—林业”一体化保护格局。
四是加快地质遗迹数字化转型,提升科普服务效能。集成多源调查数据与影像资料,建设地质遗迹数据库等,推动“地质遗迹一张图”建设。依托“e地质”等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地质遗迹导览、线上岩石矿物标本博物馆、地质科普课程等功能模块作用,有效提升地质知识普及度与社会参与感。
下一步,市地勘院将继续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强化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持续推进地质遗迹科学调查、精准保护与合理利用,为首都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