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北京密云地质灾害科普研学路线之科普课堂开讲,来自全市各区的十余组家庭参加活动。
自3月26日成功入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批精品地学研学路线”以来,市地勘院灾防所深入踏勘路线的各个点位,精心策划讲解内容,旨在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科普讲解让地质灾害知识走进人们的生活,惠及于民。
在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密云监测站的参观过程中,研学路线负责人王瑞霞通过展板和沙盘对地质灾害基本知识、识别方法及防灾技巧进行了讲解。通过比喻的方式通俗地介绍了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让参与者深入体会防灾减灾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模拟实验室中,王瑞霞介绍了如何利用模拟滑坡和泥石流等试验获取的数据,来支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在土工室,她展示了研究岩土体性能的常用设备、应急监测的车载雷达及应用实例等,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魅力。
围绕地质灾害科普目标,活动中还特别设置了“角色扮演”环节,参与者通过分享“游客”“山区居民”和“群测群防员”等虚拟角色的扮演收获,增强青少年群体的参与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知识。
活动还特邀专业教授进行宣讲授课。市灾防所遥感技术室主任焦润成结合生活实例,生动讲解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展示了遥感技术在监测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了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鼓励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参与到未来遥感技术的探索和应用领域中来。
市灾防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贺瑾瑞以“北京湾:地质与文明的交响”为主题,带领大家穿越时空,探寻“北京湾”的由来,通过回顾北京地区地质研究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发展过程,激发中小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加深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对地质灾害发育环境的了解。
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张英教授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为题,围绕地震、暴雨等常见自然灾害,详细讲解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技能。通过模拟演练和案例分析,让中小学生深刻领会灾害来临时的应对措施,有效提升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
本次活动在强化公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实践机会。下一步,市地勘院灾防所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以“地质灾害+科普”深度挖掘更多精品地学研学路线,将更具体验感和参与性的地质灾害科普服务从展厅、校园、社区延伸到现场实景,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到地学科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