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工作统一部署,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聚焦“四通一保”和“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和思路,制定了涵盖基础信息、位置落点、灾损类型、修复情况等属性信息的水毁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一张图,并通过对灾损类型和特征分析,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总目标,提出了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思路和规划策略。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并坚定推动总规实施,不断完善市域防洪工程体系,系统提升城市韧性。加快推进陈家庄等5座大中型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完善市域“上蓄”部分防洪体系,全面控制山区洪水。实施永定河、北运河、温榆河堤防加高加固工程,推动骨干河道防洪排水能力全线达标。全面推进蓄滞洪(涝)区建设,有序推进北运河流域蓄洪(涝)区规划实施,并优先建设南旱河蓄滞洪区。
二是持续推动河道和山洪沟工程治理,重点提升山区城镇防洪能力。加快推进山区镇村未实施截洪沟、排洪沟的建设,实现治理达标,重点对直接威胁集中居民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的山洪沟,采取局部修建护岸、堤防、排洪渠及疏浚沟道等防护措施。通过拦砂坝、小型塘坝等设施的建设,提升削弱洪水的能力。
三是推进三级“平急两用”公路网建设,打造“三横三纵两环”公路生命线走廊,搭建“多线联动”的铁路网运输保障体系,提升交通救援保障能力。一是采用穿山越岭的形式建设西部山区快速联系市区、河北省的对外主干生命线走廊,灾时作为应急抢险主通道;二是建设快速联络对外主干生命线走廊的内部联络线,灾时作为应急联络线,与其他走廊共同形成抢险环路;三是建设灾后可快速恢复、服务范围更广的辅助服务通道,灾时作为对外主干生命线走廊的辅助廊道,确保每个乡镇拥有两个及以上救援通道。
四是优化干线系统,增强支线联络,提升关键节点韧性,进一步完善成环成网的市政生命线系统。提升电力主网双方向电源比例,建设多层级、环状通信光缆系统,加强平原区骨干水厂互联互通,解决来源单一问题,降低大面积供水、供电、通信中断风险。打造以乡镇、村为单位的市政韧性单元,每个单元配备一定应急防御能力的堡垒式市政基础设施,灾时起到应急保障作用。同时采取局部加固、局部迁改、增加挡水墙等手段进一步增强现状低等级市政设施的防灾能力。
五是加强重点基础设施竖向规划和设计,提高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城镇开发边界外区域加强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等地灾高风险区的预警监测。城镇开发边界内加强重大设施的竖向分析,并通过洪涝模拟分析识别泄洪通道,保证行洪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