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门头沟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顺利完成斋堂镇沿河口村首批房地一体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发放工作,标志着全区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北京市“灾后恢复重建整村异地安置”试点村,沿河口村的确权工作为全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规范化样本。
专班攻坚“显担当”。成立由区长牵头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明确工作目标与责任分工,高站位加强统筹谋划。投入专业人员300余名,全面铺开宅基地地籍调查工作。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督导机制,每月组织镇(街)、技术单位、监理单位召开工作协调会,实时总结发证工作的难点堵点。结合门头沟山区面积大、历史遗留问题多的特点,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规范先行、稳慎推进”的工作原则,优先推进灾后重建区域确权工作。
完善政策“破难题”。坚决贯彻落实市级各项工作要求,制定“一方案三清单”,明确了12项具体措施,联合区农业农村局研究制定了《门头沟区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细则》,构建了宅基地确权登记“2+1+N”政策体系。创新“五步工作法”,细化“户”的认定标准,明确不同历史时期“面积”标准,建立权属补充认定机制(采用村镇两级书面确认并向群众公示方式认定权属来源材料不全的宅基地)、规范宅基地调查测绘标准、优化登记发证流程,实现“权属确认、面积认定、规划核实、联合审批、集中发证”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宣传摸底“全覆盖”。区专班办公室实行包片推进责任制,多次深入村庄与村民沟通交流,送政策到镇、到村、到户,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以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对照高清影像数据,结合历年宅基地调查等成果,采取实地调查方式,对所有农村宅基地图斑进行全面调查,查清每宗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实现地籍调查全覆盖;以专题工作会、基层座谈、现场勘察等形式,摸底镇村各层级对工作的诉求和难点,与区专班、技术单位等人员组成咨询小组,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实现纠纷调处全覆盖。
优化流程“惠民生”。细化“审核-公示-登簿-发证”全流程,将每一个环节责任落实到人、标准明确到项。围绕“主体一致性、建设合规性、一户一宅认定、地籍调查核验”四大核心要点展开核查,保障登记内容合法、合规。符合登记条件的宅基地信息,在区不动产登记机构官网及宅基地所在地同步公示不少于15个工作日,公示期内接受村民监督,实现“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经审核符合登记条件的,将申请登记事项完整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正式纳入国家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运用批量办证服务模式,实现“权属精准确认、证书集中核发、群众零跑腿办证”,有效降低办事成本,提升办事效率。
门头沟区首批发证的沿河口村10户村民已全部领取不动产证书。下一步,门头沟区将以首批发证为起点,持续完善历史遗留问题确权政策,制定分类处置方案,对符合条件的宅基地“分类处理、批量登记”,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构建“图数一致、统一编码、档案齐全”的宅基地统一登记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化推进确权登记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产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