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昌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逐步开展全市首例灾后迁建楼房形态宅基地不动产登记工作,突破传统农民回迁平房宅基地登记模式,为灾后安居注入“产权底气”。
此前,流村镇部分区域因自然灾害导致村民住房损毁、基础设施受损,灾后重建工作被列为区域重点民生工程。为了让受灾村民尽快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本次异地迁建项目选址位于流村镇中心区,占地2.74万平方米,包含9栋住宅楼,可满足当地受灾村民的住房安置需求。该批安置房采用集体土地建房模式,实行“不征地、不转居”政策,在保障村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全方位助力流村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让灾后重建不仅“住得稳”,更“过得好”。
为高效推进登记工作,中心组建专项工作组,提前与流村镇对接,主动沟通材料清单、梳理材料中的各类问题,为后续办理扫清障碍;材料齐全后,中心迅速完成业务受理并推进公告发布,于9月4日顺利完成该项目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的首次登记受理工作,且当日对外发布公告,拟于9月26日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此次登记工作系北京市首例灾后迁建楼房形态的宅基地不动产登记,从“主动靠前破难题”到“全流程提速办证”,既为流村灾后重建画上“产权句号”,也为全市同类灾后安置项目的产权办理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