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2·26”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统筹做好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按照自然资源部“到2025年建成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的发展目标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要求,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首都战略定位,深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支撑服务首都经济回升向好,实现标准研究、制定、宣贯、监管与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推动标准化工作从“面向编制”向“面向实施”转变。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标准顶层设计引领
1.推动面向实施的标准体系更新。贯彻落实《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紧密结合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及首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动态研究分析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需求和标准化工作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形成高于国家标准、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体系。
2.探索全文强制地方标准编制模式。在建筑节能、建筑安全、轨道交通等领域开展全文强制地方标准研究工作,全面对标首都高质量发展和特色治理目标,以住房城乡建设部全文强制规范框架为依据,研究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全文强制+推荐性标准”体系框架,更好推动地方标准助力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
(二)坚持守正创新,标准编制赋能高质量发展
按照推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服务“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和我委中心工作,启动2024年度16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完成2023年度13项已立项在编标准的报批发布工作。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三大领域标准的不同特点有序开展工作。
1.聚焦国土空间优化标准引导。一是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探索面向数字化时代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将经济规则落在空间层面,组织《北京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指南》的研究制定工作。二是落实和衔接国家国土空间用地分类的最新要求,将“多规合一”成果通过标准进行转化和稳定,夯实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基础,发布《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分类标准》。三是按照“四个统一”要求,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数字化体系建设,组织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汇交技术规范》。
2.做精工程建设标准整合创新。一是围绕住房城乡建设部“好房子”建设要求,将现行国家和地方标准中体现住房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条款梳理出来,整合形成“高品质住宅规划设计要点”。二是围绕轨道与城市融合发展,持续推动第三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引领作用,组织修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体现标准新质“生产力”。三是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组织制定《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规范》,实现标准编制向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逐步覆盖。四是围绕韧性城市建设,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组织制定《山区公路防洪加固工程指南》;统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制定《城市道路隧道设计标准》。五是围绕城市更新,发布《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指引》。六是围绕双碳目标实现,按照市政府任务要求,组织修编《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七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贡献“北京标准”,组织制定《自动驾驶地图数据交换及服务接口规范》。
3.筑牢自然资源安全标准底线。一是围绕耕地保护,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的要求,组织制定《新增耕地验收标准》。二是围绕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靶向部署和有效落地,组织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规范》。三是围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优化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组织修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技术规范》。
(三)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强化标准监管评估
1.多角度开展标准评估。结合实施满一年标准,开展重要标准专项评估,考察标准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以海绵城市、高品质住宅等重要专题为对象,以施工图为载体,评估标准实施成效。
2.强化标准专项抽查。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要求,继续开展轨道交通、房屋建筑等全线上专项抽查,以勘察设计、无障碍等为专题,加大对重要一般性条款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做好监管情况通报与标准再宣贯,保障服务首都特色和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要求有效落实。
3.深化标准评估监管。丰富监管手段,结合自然资源领域不同类别标准实施特点,开展地质灾害监测相关地方标准的评估监管。
4.加强联合监管平台项目管理、监测。推进地方标准板块要点优化研究,深化扩充高质量监管内容,做好技术服务与研究,切实发挥地方标准在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5.扎实做好标准维护。及时开展标准复审,保障地方标准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四)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提升标准宣传效果
1.做好标准社会宣传。聚焦民生福祉,回应社会关切,结合《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绿道与滨水慢行路融合规划设计标准》等标准,面向公众做好标准的科普宣介;完善联动机制,配合相关法规政策实施,开展重点标准宣传,完善社会宣传与行业宣贯的协作链条,多角度多方位提升宣传效果。
2.做好标准行业宣贯。结合各领域标准发布,开展系列标准“主题宣贯”;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培训模式,持续拓展服务受众,对业务量较大的行业单位开展精准对口宣贯,更好服务行业人员和管理部门;做好标准内容解读分析,指导各行业协学会共同推进标准宣贯培训,扩大标准影响,提升执行力度,发挥实效。
三、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加强队伍建设
1.提高标准化工作政治站位。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管党治党责任落实,筑牢规自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政治根基。
2.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首都人才资源优势,稳定和扩大标准化人才储备,完善项目编制单位负责人筛选机制,开展规划自然资源地方标准专题培训,充分发挥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与标准化专家库的智力支持作用,凝聚标准化工作合力。
(二)完善协调机制,广泛凝聚共识
1.高质量推进京津冀标准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合作协议”框架下,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联络机制,充分发挥“3+X”模式作用,形成全链条、全流程工作合力。
2.实现标准全流程全周期管理。加强与我市标准化主管部门、工程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协同推进打通标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上下游关系。
3.构建全委“一盘棋”工作格局。不断完善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将分局纳入到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发挥处室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和分局在审批一线的联动作用,构建上下贯通、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
(三)创新工作思路,优化管理模式
1.优化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机制。按照《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和《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控地方标准制修订周期,明确主体责任,优化制修订流程,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地方标准实施应用,明确标准实施方案等内容,优化实施评估机制。
2.全过程把控提高标准立项质量。抓好年度标准化工作谋篇布局,紧扣立项这个关键一环,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立项,全过程严格把关、精筛细选:一是源头把控,将市委市政府有要求、管理有需求和行业发展有需要的标准作为项目来源统筹考虑,解决立项意义和研究深度等“卡脖子”问题;二是过程管控,综合运用评审研讨、调研座谈等多种形式辅助立项审核;三是结果质控,通过联席会议、委办局协调对接对结果质量精准把关,提升立项决策科学性,推动标准化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