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项专题 > 我是规划师 > 2021年第二季 > 第七集

规划解读:城市绿心基础设施综合规划,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工程

  • 日期: 2022-01-04 18:12
  • 来源: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 字号:
  • 分享:
图片

导 读

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秉持精细化设计理念,尊重现状、面向实施,因地制宜开展市政、交通规划,综合统筹道路公共空间资源,优化构建服务功能完备、运维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工程。


01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打造和谐共生典范

构建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确定市政规划目标,即“充分发挥城市绿心生态本底优势,以技术和创新为手段,构建绿色生态、低碳智能、减量循环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强化市政基础设施与景观环境融合建设发展,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共生”。


1

发挥绿心生态效应,构建水城共融、内蓄外承的防涝系统


“内蓄”,即遵循自然格局和现状地形,统筹考虑建筑布局、道路系统、园林景观及竖向高程等因素,打通两条排涝景观水系、建设五处生态湿地及若干小型蓄水空间,综合实现城市绿心50年一遇降雨自行消纳、待机排水。复建了元明时期重要的漕运河道——北运河故道、古码头等历史风貌节点,将运河故道打造成为集文化休闲、水系连通以及蓄水净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活力水廊。

图片

运河故道古码头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外承”,即利用城市绿心空间最大限度分蓄上游建成区涝水。综合利用玉带河东支河道及蓄涝区实现120万立方米涝水分流,大幅缓解建成区排涝压力。同时,强调玉带河东支沿岸蓝绿融合、水林交融的景观效果,将其打造成为集防涝生态和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开敞空间。

图片

玉带河东支滨水景观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2

遵循自然水文循环,打造蓝绿交织、绿色优先的海绵绿心


践行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核心理念,通过绿色优先、灰绿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构建以运河故道、蓄涝区为主的蓄滞型大海绵,塑造以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为主的渗透型小海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90%以上

图片

生态草沟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城市绿心公园采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塘、雨水湿地等生态海绵措施净化和削减污染物,提升水环境质量,面源污染控制率可达63%以上。充分利用海绵设施和景观水体滞蓄的雨水,作为城市绿心内市政杂用、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和河湖生态补水水源,利用率达18%以上。

图片

滨河南路雨水收集及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图片来源: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图片

雨水蓄滞坑塘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3

推进再生能源利用,实现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能源系统


结合区域可再生能源条件,重点发展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并推进各类储能系统应用,构建低碳、高效、智能的能源系统。起步区能源系统采用多种能源相互耦合的供能方式,保障供应稳定可靠;采用冷热兼蓄的储能技术,利用低谷电 “削峰填谷”节省运行费用;采用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对系统能耗、地下温度场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系统平稳运转。项目全部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400吨,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约10000吨(按碳计),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达到30%以上

图片

起步区地源热泵项目开工仪式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


三大服务中心采用“地源热泵+水蓄冷蓄热+光伏发电+储电”的智能低碳能源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40%,助力“零碳公园”建设。城市绿心屋顶光伏总装机量388千瓦,全生命周期可节省电费约1200万元,减少碳排放约0.96万吨,节约标煤5480吨。

图片

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4

支撑智慧城市发展,建立万物互联、智慧超前的信息系统


城市绿心公园将以5G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5G网络全覆盖,5G基站建设与城市景观融合。园区灯杆“一杆多用”,将高清视频监控、公共广播、环境监测、指示牌等多系统集成为一体。园区内路灯可根据运营时段自动进行亮度调节、控制开关,可降低路灯能耗约60%,降低人工运维成本约40%

图片

智慧灯杆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5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减量分类、生态循环的无废园区


践行垃圾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收集站建设充分考虑臭气防治,实现无臭无味、静音、不扰民。优先建设生态公厕,合理配置无障碍设施、第三卫生间、采光通风、排风除臭、男女厕位比、标志标识,彰显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与人性化。

图片

分类垃圾箱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图片

公共厕所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图片

东南蓄涝区实景图

图片来源: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02

践行五大理念

构建“绿色、共享、包容”的交通系统


1

突出“慢行优先”


慢行交通放在首位,打造连续完整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以城市绿心为纽带,北连行政办公区,南接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副中心多元化骑行走廊,满足通勤、休闲和赛事承办等需求。城市绿心内优先满足骑行条件,利用市政道路和公园园路形成连续顺畅的骑行空间,在潞河湾路和惠林路局部下穿路段在地面保留步行和骑行通行条件,实现人车分离。

图片

城市绿心公园星型园路规划横断面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图片

城市绿心内市政道路自行车道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道路交叉口采用“胶囊式”二次过街安全岛、施划步自分开过街标线、行人过街信号灯优先、机动车提前掉头区等措施,提高行人和自行车过街安全性,规范交叉口秩序。

图片

“胶囊式”二次过街安全岛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打造“副中心无障碍示范区”。市政道路内均设置盲道和缘石坡道,缘石坡道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道路交叉口过街信号灯均设置盲人钟。无障碍通道位置与公交车站紧密结合,满足特殊出行需求。绿心公园各出入口均可满足无障碍通行,有高差处均设置无障碍坡道,宽度满足轮椅、婴儿车通行条件。公园内一二级园路均为无障碍游览路线,园路整体纵坡不大于5%,无障碍路面材料均采用平整、防滑面层,园路井盖与路面平齐,排水沟滤水篦子孔隙宽度小于15毫米。公园主要出入口、无障碍通道、停车场、建筑出入口、公共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处均设有无障碍标志,形成完整的无障碍标识系统。

图片

惠林路公交车站与无障碍坡道紧密衔接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图片

交叉口过街处采用缘石坡道并设置盲道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2

突出“自然生态”


将道路与园林绿化方案、起步区建筑和景观方案充分融合,道路因形就势,充分利用保留建筑、古树、历史河道等因素,呈现出“曲直结合、宽窄相宜”的特点。道路横断面大量采用二分路形式,缩小机动车道宽度,增加慢行空间,非机动车和人行道不拘泥于道路红线内,采用绕行、躲避、贴近、远离等多样化方式,灵活处理与各种因素的关系,真正实现了道路融入自然,消隐于林。

图片

惠林路采用二分路型式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图片

上码头路效果图和实景图

效果图来源: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图片

绿心路利用古树形成不等宽中央隔离带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图片

惠林路人行步道与两侧园林绿化结合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交通设施规划设计与园林景观、公共空间、建筑风格等因素统筹结合,彰显城市绿心生态文明的目标。公交站台、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充分掩映在周边绿化之中,场地采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以灌木为隔离,用高大乔木和藤蔓植物遮荫,充分体现生态化。

图片

机动车停车场和电动车自行车停车场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3

突出“韧性包容”


针对城市绿心的特殊区位,形成“双环”路网格局“外环”由副中心“十一横九纵”中的部分城市干道组成,疏导穿越城市绿心的过境交通,“内环”锚固内部各组团,强化城市绿心的集散功能,提供充足的弹性空间。


在对起步区三大建筑和绿心公园客流出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起步区交通过于集中的问题,提出以共享车位取代单独配建车位的方式,并采用分散式布局方式,实现起步区三大建筑停车时序错峰、分时共享,即可节约成本,又可大幅提高停车效率。


规划重点关注了起步区大客流状态下的交通保障,在城市绿心内设置了多条应急通道,满足应急状态下的交通疏散功能。此外,制定了采用停车位预约、差异化停车收费、共享车库出入口分时段开放等动态交通分配与主动需求管理相结合的多种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


4

突出“智慧共享”


开展交通组织方案仿真工作,重点对起步区组织方案进行了分析研判,在保证起步区三大建筑货运、特殊来访等需求的基础上,依据交通仿真结论,对共享停车场布局和出入口位置进行优化调整,并对城市绿心内道路交叉口渠化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研发城市绿心专属APP,实现信息、运营、支付集成,为用户提供全链条出行服务。通过统一终端平台实现定制公交、公交专线预约、车位预约、车位查询、停车缴费、网约车和出租车地点查询等功能。开展智能道路、智能停车设施、智慧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实现绿心内各类停车场及道路附属设施联网联控。

图片

城市绿心APP停车预约系统

图片来源:手机小程序截图


03

规划综合统筹

精准面向实施、全面推进多规合一


基于对城市绿心地形地貌、园林绿化、用地交通、海绵城市、防洪排涝等现状及规划条件的研究分析,对区域整体竖向进行科学规划统筹、明确竖向控制和衔接要求,最终实现各类用地布局合理、高程衔接顺畅、工程造价经济、景观美好、自然生态等目标。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管廊和市政管线的规划建设,突出市政保障的可靠性。尊重现状、面向实施,稳定路网骨架和各类用地边界,同时体现差异化,与生态景观融合。


1

因地制宜,科学构建城市绿心竖向体系


充分调研并尊重区域自然竖向格局和现状地形,对现状及规划条件进行梳理,系统分析后提出城市绿心竖向规划总体布局。结合区域“四周高,内部低”的地形条件,在满足城市绿心50年一遇降雨“自行消纳、待机排放”的防涝标准下,提出“外部雨水不流入,内部雨水不流出”的竖向控制基本原则。结合城市绿心用地布局、排水防涝、道路交通、园林景观等规划控制条件,系统分析划定竖向规划分区,提出主要道路节点控制标高及高程顺向衔接要求,为城市绿心各项目建设提供规划依据和支撑。

图片

城市绿心总体竖向及道路节点高程控制示意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绘制

图片

城市绿心鸟瞰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

图片

保留建筑(东亚铝业)改造后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


2

道路定线融入控规编制,保障规划实施精准落地


在城市绿心项目综合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道路定线工作同步推进,系统梳理各类现状要素,融汇各项规划控制要求,架起路网骨架,守好用地边界,引领各专项规划和谐统一。


在绿心路、惠林路道路定线方案编制中,综合考虑现状古树、通三铁路、保留建筑等控制因素,为古树保护腾空间,为铁路通行留条件,为建筑保留创环境,结合不同要素的控制需求,实现了道路空间与诸多控制要素的协调,保障了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适应区域景观要求,突出城市森林道路与城市道路的差异化特点,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山林掩映、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在上码头路、惠林路、绿心路道路定线方案编制中,优化了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置,使道路线型自然灵动,道路空间与周边森林景观相得益彰。

绿心路重要节点古树保留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图片

上码头路缓和曲线、红线优化示意及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3

因地制宜,突出市政保障的可靠性


考虑到“城市森林”与普通建设区的差异,市政综合规划重点突出管线布置的集约性和投资建设的经济性要求,因地制宜,在多版方案比选的基础上,采取综合管廊与管线直埋相结合的规划方案。在市政管线穿越北运河、东六环路、铁路三处特殊节点,采取节点型综合管廊的模式,以显著提升市政管线在特殊节点的安全可靠性和韧性;在道路常规段,采取市政管线直埋的建设模式,在保障市政供给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投资,满足周边项目建设时序要求。

图片

城市绿心综合管廊系统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绘制

图片

绿心路设计综合管线直埋横断面示意图(机动车道无井盖)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绘制


4

精细化设计,综合统筹道路地上、地下空间资源


全面贯彻精细化设计理念,市政管线及检查井主要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步道和绿化带下方,保障盲道的连续性。对于管线密集的相交路口,重点研究优化管线平面布置和高程交越关系,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降低工程投资。检查井设置避免与行道树、路缘石矛盾,采取双层景观复合式井盖设计,保证景观的一致性。电力箱变等地面附属设施规划要求结合微地形与绿化设置,尽可能掩藏在行人的视觉盲区予以消隐,营造出贴近自然的城市森林。

图片

城市绿心相交路口(市政附属设施优化)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图片

电力箱变与绿化景观结合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图片

道路空间内复合式井盖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图片

城市绿心市政管线与道路空间融合实景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


04

结语


城市绿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副中心发展理念和相关标准,也是工作模式创新、团队协同作战、规划精准落地的一次成功实践。在中观层面,首次对副中心范围内大型绿色公共空间综合开展规划研究,统筹协调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与园林景观、公共建筑、海绵防涝等要素相互关系,增加三维空间管控指标和要求。在微观层面,编制项目综合实施方案,注重城市精细化设计,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和市政保障水平。城市副中心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应该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稳扎稳打,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


主要作者简介


付征垚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市政所主任工程师


徐铮鸣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徐   林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所主任工程师


本内容副中心规划处、副中心实施处、通州分局也有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