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0日,“北京印迹”平台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包括“大家谈”、“青年说”、“少年志”三个部分,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围绕老城、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等保护重点展开研讨,让关注、支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老中青三代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实施、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中,“名城保护·大家谈”环节,邀请四位来自各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分别围绕《条例》、老城、三山五园、三条文化带等重点内容分别做特邀主旨报告。本栏目将陆续与大家分享活动现场演讲内容,提升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
视频加载中···请耐心等待,IE模式打开比较慢,请使用极速模式或者谷歌浏览器。 |
清华大学教授
三山五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重温历史上的皇家园林
中国的园林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当时的造园主旨是利用自然环境建造离宫别苑,成为远离政治统治中心的休闲场所。古书上有很多描写,例如先秦宫苑:商代的鹿台,占据广阔的山水环境,“取野兽蜚鸟于其中”供皇帝打猎。秦始皇在都城旁边开辟了很大一片区域,用以狩猎。这个阶段的园林建设是以帝王休闲为主,尚未形成规划设计的概念。到了汉代,皇家寻求仙境的思想在园林中进一步体现,用“一池三山”象征仙境。到了秦汉时期:造园主旨有所变化,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寻找仙境:秦始皇时期派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在渤海中,有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快到达时发现三神山反居水下,这时刮来一阵飓风,船翻人死,未能找到。
2) 秦代建兰池宫,在咸阳东25里,东西200里,南北20里。人工构筑蓬莱山,开挖大水池,刻石为鲸。模仿仙境景物。
3) 占有自然山水:咸阳之旁二百里内,造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相连。
4) 汉代依然钟爱仙境景观;汉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户,……其北治大池, 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
在中国的封建统治的中期,隋唐宋几朝造园主旨仍然是以帝王游赏为目的。寻找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建造众多殿宇、景观。例如:
1) 隋代西苑,建于大業元年(605)苑周二百里,内造山為海,周十餘里,中有方丈、蓬萊、瀛洲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出水面百餘尺。帝王心目中的仙境以超大规模在此仿造,同时周围还有众多的台、观、宫殿。
2) 唐代芙蓉苑;在唐长安城外东南角,即曲江池一带。园内青林重复,绿水弥漫,为帝京盛景。杜甫诗称:“江头宫殿锁千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凋僻,唐末被毁。
3) 唐代骊山华清宫,“开元十一年(723年)初建温泉宫,天宝六年(747年)改为华清宫,”治汤井为池台,殿宇环列山谷。”唐明皇每年必去。并于此处迁去朝廷的办事机构,和办事官员的邸第。但天宝以后,唐玄宗怠于政事,吏治腐败,重用宦官。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代从此衰落。
明皇幸蜀图(李昭道)
4) 北宋时期也有大规模的园林修建,造园主旨为满足皇帝个人私欲。以宋徽宗修建的艮岳为代表。该园曾制定规划,徽宗亲自指挥设计,按图施工。园中东半部有山,西半部有水,还有众多建筑,包括厅、堂、楼阁、书馆、西庄、高阳酒肆,以及炼丹的道观。园林建成后宋徽宗亲自作《艮岳记》,述说其所造园林,如何将天下之美景收入,如何创造出摹写自然的新手段,精致的造园技巧,如何大胜前朝,以溢美之词进行夸耀。但皇帝徽宗,荒疏政务,竟然不惜动用人力、物力到全国搜刮,致使民不聊生。这座园林仅仅存在了十年,随着北宋政权的灭亡,宋徽宗被异族入侵者掳走而客死他乡,艮岳也在战火中毁灭。
北宋皇家园林-艮岳
纵观历史上的皇家园林,造园技巧不断提高,造园规划从无到有,关键是规划主旨仅仅是为了帝王自身的休闲享乐。
三山五园与历史上皇家园林不同的规划理念
三山五园是国家处在盛世时期建造的。在18世纪前后,中国在世界上属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的国家,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认为中国是很先进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造园的主旨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康、雍、乾几位皇帝园居理政,园林规划反映出帝王的治国理想,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规划方面,而且表现在景观的选择方面。譬如处理国事的建筑,每一个园子里都有,在“朝”举行一些大的政务活动,同时还有日常办公的场所。在“寝”是居住、读书和其他活动空间。
雍正时期圆明园总平面规划
——古代中国版图的缩影
我们复原了雍正时期修建圆明园时的总平面图,这是关于圆明园最早的复原平面图。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圆明园实际上是中国版图的缩影。
雍正朝圆明园平面
整个园林通过对地形的改造,达到西北高、东南低,山丘与河流相间,西北象征着昆仑山,东南象征着大海。圆明园东侧设有较大水面,以象征中国版图所在的地形;园林的核心区象征着中国的版图就是九洲,于是就出现了位于核心区的九洲清晏,体现了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追求与向往。园中还体现了治国理想,皇帝希望万方安和天下太平,所以建造了“万”字房。
表达帝王治国理想的前朝后寝
万字房
三山五园中的观稼验农景区
三山五园中农业景观占相当大的比例,具体形象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淡泊宁静,就盖成“田”字的样子,来表现出皇帝的关注农业的思想。在杏花春馆原来是圆明园造园之初菜圃,矮屋、疏篱、菜畦,一派农村景象。
淡泊宁静,又称“田”字房
杏花春馆的早期景象
乾隆十六年始建的清漪园,其中有一处农业景观,这就是位于清漪园西部、玉带桥的西边的耕织图,不仅有农田,还有皇家染织局也在此处。
耕织图-“耕耘织雨学东吴”
在玉泉山静明园中也有一处农业景观,名为溪田课耕。
溪田课耕
三山五园传承性景观形式与内涵变迁
自古以来,“一池三山”都是历代皇家园林青睐的景观,是帝王心目中的吉祥物。三山五园时期,“一池三山”的概念得到传承,但形式上有所创新,用岛屿或楼阁象征“山”。很多皇家园林中都有“三岛”,例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玉泉山静明园后湖中的“三岛”。
玉泉趵突中的后湖三岛 张若澄/绘
乾隆曾有诗称“却笑秦皇求海上,仙壶原即在人间”,意思是说秦始皇真是可笑,居然跑到海上寻找仙境。而我大清王朝可以在园中造出人间仙境。诗中提到的“仙壶”就是圆明园的方壶胜境。圆明园以壮丽的建筑群象征仙境,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此外,长春园的海岳开襟和颐和园望蟾阁都是象征仙境的景观。
方壶胜境
长春园海岳开襟
颐和园望蟾閣
宗教建筑跟历史上也有所不同,历史上的园林,一般都是仅有佛教或道教的建筑,但三山五园中是多种多样的。乾隆说“何分西土东天,倩它装点名园”,这也是一种政策性的表现。他还说过“兴黄教以安蒙古”,所以还建造了一些黄教寺院。这些建筑虽然是佛寺,但是已经园林化了。
圆明园月地云居-黄教寺院
静宜园欢喜园
三山五园中形式多样的书院、书楼、书屋
三山五园中出现了很多书楼、书屋建筑,命名为书院,例如碧桐书院、汇芳书院等。有的建筑虽然不以书院命名,但藏书很多,也可以用来读书。读书场所也可以设置在山上或岛上,例如颐和园在清漪园时期的构虚轩和藻鉴堂。
圆明园中的皇子学堂
光绪年间绘制的清漪园藻鉴堂
三山五园的创新性景观
清漪园湖山改造示意图
三山五园的创新性景观还表现在将山水改造跟园林景观相结合的做法;清漪园建造之前,原地有“西湖”、瓮山,湖面偏在瓮山的西部,通过湖山改造,扩大水面,并将原来的小湖与东扩的水面之间做成一条西堤,与万寿山互相呼应,弱化了山体与湖水错位的缺陷,为万寿山前山建筑群的铺陈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出现了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大报恩延寿寺,自山顶铺陈到昆明湖北岸,建筑群表现出强烈的中轴线,左右两侧因山就势建造了若干建筑群组,通过岸边的一条700多米的长廊,围合成有机的整体,呈现出空前宏伟壮丽的万寿山景观。
享誉世界的金名片
三山五园在18世纪是一张享誉世界的金名片。当时传教士把这样的园林介绍到了欧洲,他们对于中国园林非常惊叹,争相效仿。法国曾出版一部《新潮园林详解》,其中将《御制圆明园图咏》,重新绘制成铜版画,收录其中。
圆明园四十景之蓬岛瑶台
当时中国风园林在欧洲非常流行,法国、英国都出现了这种模仿中国的园林景物,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设计的伦敦郊外的邱园塔。
此时乾隆皇帝得到了一本外宾赠给他的《凡尔赛的亭台宫殿及喷泉平面和立面图》书籍,引起了他的兴趣,乾隆十二年(1747年),决定在长春园北侧建造西洋楼景区,请郎世宁、蒋友仁做设计。西洋楼的建筑面积在整个圆明园里大概只占2%,园中绝大部分还是中国传统建筑。西洋楼到底是什么样的?最早(1877年之前)拍摄西洋楼的摄影师奥尔末形容“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这段记载提醒了我们,于是促使我们去圆明园的出土构件库房中区查看所存琉璃构件,发现了一些琉璃花饰残片。西洋楼原来是带有琉璃装饰的建筑,是五彩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谐奇趣老照片与琉璃装饰对照图
海晏堂与蓄水楼、十二生肖水池位置关系图
做喷泉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这是海晏堂的模型,前面是十二生肖喷水池,后边这个夯土台子,就是蓄水楼,上边是个大水池,大水池里的水供给前边的海晏堂。经过雷达探测发现发现海晏堂的水管还在。水车房里的机械是用齿轮传动的,毛驴拉着转动,用这样的方式把水提上来,将水输送到大水池,从大水池里供给了前面的十二生肖喷泉。
海晏堂东立面
三山五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
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A·O·Lovijoy,1873-1962)认为:中国园林式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他说“钱伯斯预见到了另一种变体的浪漫主义。这种变体在十九世纪的文学和音乐中大放异彩。”英国苏利文认为:“尽管中国园林艺术观念也许被误解或误用,仍然实实在在的深入十八世纪欧洲文化品位的核心之中。”英国以赛亚.柏林认为:“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运动,……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
十八世纪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范之作,以它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造园史、文化史上展现出灿烂的光辉!然而1860年三山五园惨遭焚毁,致使今人难以目睹其当年的风采。因此,我们利用数字手段探索了数字圆明园的再现。然而,要进一步更好地完整展示三山五园这张中国北京的金名片,各园的数字展示不可或缺,希望能够早日展现数字清漪园。
注:文章根据郭黛姮于“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演讲整理,已经专家审阅。本文版权归“北京印迹”平台和演讲者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北京印迹”。
来源:“北京印迹 inBeijing”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