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项专题 > 名城保护大家谈 > 演讲内容

持续擦亮古都金名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举办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

  • 日期:2021-03-23 18:39
  • 来源:北京印迹 inBeijing
  • 字号:
  • 分享:
图片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文化中心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都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2017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9年—2035年)》,这些重大规划的出台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构建了战略蓝图,提供了实现路径,也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对总体规划、副中心和核心区控规的批复精神,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创新,突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瓶颈,推动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提炼、规范、推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经验,提升政策法规对实施层面的指导作用,2021年3月1日起,重新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理念和要求转化为制度安排,为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提供了法规支撑。


在此背景下,2021年3月20日,“北京印迹”平台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协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

图片


“北京印迹”平台自2018年底正式上线至今,始终围绕“四个定位”和“四个目标”,主打“规划+文化”特色,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宣介平台。“名城保护·大家谈”是“北京印迹”平台重点打造的活动品牌,旨在搭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共享共建平台,交流观点、汇聚智慧、凝聚共识、探索未

图片


2021年“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以《条例》正式施行为背景,聚焦《条例》修订要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责任规划师参与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等热点话题,聚集“两区三带”保护、研究工作的代表人物,深入探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面向全社会宣贯解读《条例》精神,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本次活动包括“大家谈”“青年说”“少年志”三个部分,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围绕老城、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等保护重点展开研讨,让关注、支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老中青三代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活动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主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刘轩,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于平,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法规处处长李媛致辞。

图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主持


领导致辞

刘轩副书记在致辞中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在五大方面采取措施,落实好《条例》新要求:在名城保护体制机制方面,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体系;在空间规划管理方面,结合《条例》中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求,进一步加强有关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工作;在配套政策管理方面,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调整建设项目的审批职能,同时全力配合中轴线申遗工作;在保护利用实施工作指导方面,将加快编制“两轴”沿线重点地区详细规划,出台街区更新实施意见,持续推进三山五园地区疏解整治提升工作;在社会宣传引导和公众参与方面,进一步发挥好“北京印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体宣介平台和责任规划师的作用,搭建名城保护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图片

刘轩副书记致辞


领导致辞

于平参事在致辞中指出,文物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文物是落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重要举措和抓手。近年来,文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积极会同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各区从多个方面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一是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带动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二是以三条文化带建设促进文化与生态的融合;三是以革命文物传承北京红色基因;四是以地下遗存实证北京悠久的历史;五是以博物馆建设丰富首都公共文化服务。她还讲到,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离不开大家的参与和支持,希望大家继续关心支持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把我们这座城市建设保护得更加美好。

图片

于平参事致辞


领导致辞

李媛处长在致辞中指出,今天的活动不仅是对新版《条例》实施后第一时间的响应,也是对《条例》最及时、最广泛的宣传和落实。作为名城保护的牵头部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一直积极推动北京名城保护工作,打造了“北京印迹”名城保护宣传平台,以此为依托开展的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不仅吸引了名城保护方面的专家,也有参与名城保护实践的青年,还有作为名城保护受益者和传承者的少年,社会参与度十分广泛,可以说凝聚了北京名城保护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这里不仅能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凝聚保护共识、交流保护经验的重要渠道,也能成为宣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引导公众参与法规实施的重要平台,在名城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片

李媛处长致辞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张维主任寄语本次活动: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之际,我委将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承担起保护历史文化的光荣职责和使命,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再上新台阶!希望“北京印迹”平台能够坚持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初心,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持续贡献力量,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让我们一起期冀:千年古都续芳华,一张蓝图干到底!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还有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周楠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施卫良,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刘虹,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马良伟。此外,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众多名城保护领域专家和文化传媒界人士。


名城保护·大家谈

邀请权威专家解析新版《条例》和保护工作要点


主旨报告“名城保护·大家谈”环节,由杨浚副主任主持,邀请四位来自各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分别围绕《条例》、老城、三山五园、三条文化带等重点内容分别做特邀主旨报告。

图片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以“推进法制建设 保护历史名城——重新制定的《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解读”为题,对新版《条例》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他指出,《条例》的重新制定是北京市名城保护领域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重大事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城市的治理和建设,既是一项文化建设事业,也是一项城市治理工程,同样需要精治、共治和法治。他还总结了新版《条例》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新,创新”,中央批复新精神,名城保护新经验,城市规划新内容,改革探索新思路;二是“实,务实”,各级保护体制实,保护工作机制实,保护利用措施实,奖优罚劣办法实;三是“全,全面”,保护范围全市域,保护内容全要素,保护工作全过程,保护责任全社会。


图片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你我共同参与”为题,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北京丰富而壮美的世界文化遗产,正是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精髓,使得北京城市风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古都氛围,而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文化名城中需要精心保护并坚定传承的。此外,还向大家讲述了北京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为故宫、天坛以及中轴线、历史街区、胡同街巷等北京老城风貌整治所做的积极努力和成果。他谈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不断地宣传,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未来,使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行动中来。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新的现代化建设和老的历史文化遗产相映成辉,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美好。


图片

清华大学教授,三山五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郭黛姮,以“‘三山五园’为什么是国家金名片——三山五园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为题,从建筑历史的角度结合丰富的历史古画地图,深入浅出地向大家阐述了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现了三山五园传统园林景观的壮美与和谐,并从二十世纪国际学者的视角回溯十八世纪中国园林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她还总结到,在十八世纪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古典园林,成为中国园林的典范之作,以它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造园史、文化史上展现出灿烂的光辉!然而1860年三山五园惨遭焚毁,致使国人今天难以目睹其当年的风采。因此,我们利用数字手段探索了数字圆明园的再现。然而,要进一步更好地完整展示三山五园这张中国北京的金名片,各园的数字展示不可或缺,希望能够早日展现数字清漪园。


图片

《中国水利史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蔡蕃则以“从北京城河湖演变史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题,结合大量历史地理地图向大家直观地介绍了几百年来北京城河湖水系的演变,及其对城市地理变迁、人民生活及文化积淀的影响。他谈到,“三个文化带”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高度凝练了北京旧城以外的文化遗产。其中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北京水资源开发利用密不可分,西山承载的北京文化融合了大运河带来的开放交流,让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在保留了传统的同时,兼容并蓄地吸收了来自大运河沿岸的多种地方文化,最终成就了北京城文化的辉煌,应该思考如何把其中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此外,护城河同样是古都北京城的历史标记,恢复完整的护城河,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古代北京的风貌,同时对于缺水的北京起到重要补偿作用。


整体保护·青年说

齐聚青年专家学者,探讨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践和未来探索方向


自由论坛“整体保护·青年说”环节,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刘俊兰主持。齐聚不同研究方向的青年专家学者,探讨新版《条例》实施背景下,新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践和未来探索方向。他们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与探索实践,围绕两个方面的议题,分别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图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刘俊兰主持


议题一:《条例》实施背景下,重点区域的保护重点和探索方向


图片

青年说议题一活动现场 展示三山五园美好画卷


cj.png

陈 晶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主任科员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主任科员陈晶,在现场向大家特别展示了三封来信,分别来自一位“老兵”(名城委专家马炳坚)、企业、一些居民(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41位住户),他们在信中都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正是这些点滴的意见和建议,汇聚成涓涓细流,推进名城保护工作不断向前。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大家都能扛起名城保护的重任,推动保护工作落地生根。


ln.png

李 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功能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功能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李楠,作为核心区控规编制的深度参与者,主要从核心区控规实施的视角谈了对《条例》的三点认识:首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核心区控规实施的重点任务之一。其次,《条例》是核心区控规中老城保护理念的具体表达和刚性约束,是实现老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最后,核心区控规和《条例》要协同规划,统筹实施,应注意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利用、保护与民生的关系,实现名城保护成果社会共享。

zx.png

赵 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赵幸,带着新书《名城保护的智力众筹——北京“四名”汇智计划实录》,向大家介绍了四名汇智计划的形成背景、工作机制、实践成果和未来计划,以及一批参与四名汇智计划的鲜活个人和团体。她谈到,在历史文化的厚重面前,每个个体的努力微不足道,但当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成为了一股力量、一种智慧、一份认同。这份认同让我们找到身在伟大首都的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也让我们体会到身为古都人的文化自信。

zxg.png


张晓光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张晓光,向大家展示了一幅三山五园生态与文化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并从规划设计专业角度介绍了三山五园地区保护规划的六个保护重点:保护与老城的密切联系;保护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保护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绿地成片的生态基底;保护有机交融的文化景观;保护和谐优越的人居环境。他谈到,应按照《条例》要求,结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凝聚众智把三山五园建设成为首都金名片。


议题二:《条例》实施背景下,三条文化带的保护重点和探索方向


图片

青年说议题二活动现场 探讨三条文化带保护探索方向


wjh.png

万金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万金红,主要从水文化遗产的角度与大家探讨了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发展。他讲到,大运河作为历史悠久、条件复杂、体系庞大、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变迁、中华文明进程关系极为密切。大运河水利工程在北京这样一座水资源条件有限的城市中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最大的效率,有其突出而独特的价值。他表示,看到《条例》把水文化遗产纳入进来,作为一个在水文化遗产工作坚守了11年的参与者,感到十分自豪。

lsw.png

刘昭袆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汤羽扬教授工作室建筑师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汤羽扬教授工作室建筑师刘昭袆,以“北京长城与山·水·城的关系”为主题,从历史文脉、地理空间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长城的价值特点,同时也探讨了长城文化带的保护发展——“不仅要保护长城遗产和修复长城生态,还要发挥其传承长城文化和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时代意义。”这对北京实现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城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ljg.png

刘剑刚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副教授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副教授刘剑刚,主要从保护发展定位的角度谈了谈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认识,分别从“城市之源,文化之脉、生态之基、休闲之境”四个层面展开探讨。他还谈到,在三条文化带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织成了一张巨大的文化之网,串联起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资源。历经岁月磨砺,历久弥新,向世界展示绿水青山、山河互映、古今交融的新精神、新风貌。

三山五园保护·少年志

集合遗产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在校学生

全面展示历史文化保护的教育探索和实践


“三山五园保护·少年志”环节,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主任贺艳主持,旨在向青少年传播和科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知识和理念,以增强社会整体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责任感

图片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主任贺艳主持


香山公园副园长康玲讲述了香山慈幼院创立和发展的传奇故事,在静宜园旧址上诞生的香山慈幼院是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慈善教育的全新探索,多年来培养大量人才,香山公园将继续传承这一教育理念,加大三山五园红色文化研究力度,开展多元教学活动。


清华附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王田介绍了清华附中充分利用三山五园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设“走进圆明园”创新课,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世云现场介绍和展示了海淀区近十年来研究和开展的一系列关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与三山五园的教育课程开发与社会教学实践。


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赵晓燕绍了颐和园如何通过打造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青少年研学规划体系,让青少年群体近距离、深层次接触颐和园,传播三山五园地区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图片
图片

康玲

王田

图片
图片

宋世云

赵晓燕


此外,101中学高一学生顾兰蕙作为少年代表,汇报了调研课题《圆明园福海的保护与开发》,以年轻人的创造性思维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不一样的角度和视野,获得专家老师们的鼓励与赞扬。


随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生朗诵《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同学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展现了青少年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来宾。最后,领导专家为中小学生代表颁发了“三山五园小守护者”证书,感谢少年们为保护传承三山五园而做出的努力,同时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少年朋友们加入守护三山五园、守护北京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行列中来

图片
图片

顾兰蕙

《少年中国说》朗诵

图片

领导专家为中小学生代表颁发了“三山五园小守护者”证书


重新制定的《条例》给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全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众多责任规划师和社会专家的帮助下,在广大热爱历史文化名城的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的支持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定会深入到每个人的心怀、潜移默化地呈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之中,最终收获丰盛的果实。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不断提升,保护理念一脉相承,保护对象逐步扩大,保护手段日趋多元,探索实践不断深入,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更新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印迹”平台将全力宣传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体工作,通过“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品牌的持续打造,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再上新台阶!

来源:“北京印迹 inBeijing”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