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项专题 >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第十章 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

  • 日期: 2022-02-17 16:07
  • 来源: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 字号:
  • 分享: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进展。高质量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主动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两翼”格局加快构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交通、环境、产业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融合发展。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进入测试就绪阶段。

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应继续发挥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两翼联动格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抓好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便捷,持续推进合作领域和跨界地区的协同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促进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第一节 持续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第153条 统筹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推进一批标志性、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性的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发挥示范效应,带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支持符合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适合向天津转移的非首都功能布局到天津,符合河北“三区一基地”定位的非首都功能沿京保石、京唐秦发展轴布局到河北相关地市,构建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疏整促,推动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提质增效以及外围地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

第154条 构建疏解承接双向发力的政策体系

完善功能疏解引导和倒逼政策体系,构建内外双向发力的机制。完善区域疏解联动机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执行并适时修订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把产业准入。完善共建共享和对接合作机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与津冀多方式合作,区域协同推进公服和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进一步强化两翼联动,促进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与中心城区错位联动发展

第155条 继续强化两翼联动,打造城市群主干构架的重要支点

加快推动城市副中心高水平建设发展,成为北京发展的新高地。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健全承接功能,加强京雄产业创新协同,持续提升承载能力。不断强化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格局,建立健全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对接机制,促进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与中心城区的错位联动发展,通过高端功能持续集聚,形成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打造成为城市群主干构架的重要支点。

第156条 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加快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轨道交通平谷线、京唐城际等一批线路通车运行,加快推动跨界道路和跨界河桥梁建设,制定实施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综合交通一体化提升规划,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共抓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示范为重点,科学划定并有效管控交界地区生态绿带,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北京部分产业和功能向廊坊北三县等周边地区延伸布局,加强城市副中心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北三县、天津市武清区等周边地区产业合作,鼓励北京市企业和产业园区与廊坊北三县重点产业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在规划管理、投资审批、财税分享、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探索协同创新路径,集中力量实现区域协同新突破,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到2025年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成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第157条 主动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推动符合河北雄安新区定位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

发挥北京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优势,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对接合作,拓展实施一批帮扶合作项目,系统实施“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大工程,助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直连直通交通体系,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发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体系重要节点作用。支持北京企业拓展产业合作空间,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促进河北雄安新区综合承接能力提升。


     第三节 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

第158条 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形成梯次有序的城镇体系结构

强化中心城市引领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由近及远、以轴串点、以点带圈,带动都市圈节点城市功能、产业承载、人力资源、现代流通等优化布局。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支撑,建立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各类城市分工有序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

第159条 积极推动环京周边地区职住协同,构建更加紧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环京周边地区突出通州—廊坊北三县、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带动作用。积极引导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向廊坊北三县延伸,推进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大兴组团、大兴机场综合保税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三区联动创新。加强与固安、涿州、武清等周边地区发展协作,加快形成一体化融合发展格局。加强公共服务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职住协同。增强必要的生活物资保障功能,梯次布局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提升周边地区首都“护城河”功能。探索统一规划、用地审批机制,建立周边地区融合发展、高效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

第160条 围绕疏解和承接工作,促进京津雄地区功能互补、错位联动发展

京津雄地区按照各自功能定位,有序推动疏解承接工作,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协同互补、错位联动发展。支持非首都功能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推动与北京科创资源的错位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学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合作园区建设,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用好天津的出海口,推进大宗物资运输、口岸合作联动,实现同城化发展。积极支持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职业培训中心。

第161条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

依托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交通廊道形成的产业拓展轴线,发挥北京创新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津冀的产业配套能力,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科学组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近转化以及高新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形成城市间紧密的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


     第四节 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格局

第162条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形成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

以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推进京港台高铁(丰雄商段)、京滨、京唐城际等区域重大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货运外环线建设,疏导过境货流,释放铁路既有线路运力开行市郊铁路。依托区域快线和市郊铁路,建设高效的通勤线路。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强跨界道路的衔接,打通交通堵点,提高公路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北京航空“双枢纽”服务能力,加强区域内机场分工,推动构建世界级机场群。推进北京空港、陆港和津冀海港群的融合,形成直连直通的港口群。

第163条 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共筑绿色生态屏障

深化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推动生态保护协作。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应对,系统控制PM2.5。推进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试点,推动区域节能减碳绿色发展。推进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等重点流域联保联治,健全跨区域水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健全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建设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加强交界地区生态绿带协同共建与引导管控,有效控制环京地区的贴边发展。

第164条 促进区域产业深度协同,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完善优化区域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深度协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区域产业协作,坚持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京津冀产业整体升级。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创新链,鼓励北京优势创新资源在打造区域科技链方面发挥主动引领作用,数字赋能津冀传统优势产业升级。

第165条 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共建共享机制

发挥北京公共服务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延伸。加强教育领域合作,鼓励支持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建。推进医疗卫生联动,积极推动区域医疗卫生协作项目落地。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引导优质康养资源在环京地区延伸布局,推进京津冀区域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社保福利异地有效接续、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和执行标准互通互认。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对口合作,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五节 高质量完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任务,促进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

第166条 高质量完成筹办任务,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进一步加强各方沟通衔接,携手张家口共同完成筹办工作。统筹做好交通、餐饮、住宿、医疗、安保、空气质量等领域的综合保障服务。制定冬奥会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结合疫情变化即时调整办赛策略,做好各类风险防范应对准备。

第167条 加强奥运遗产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典范

充分利用奥运遗产,支持城市新发展。切实做好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成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统筹规划好奥运博物馆,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和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典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