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项专题 >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第九章 加强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 日期: 2022-02-17 16:06
  • 来源: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 字号:
  • 分享:

乡村地区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绿色根基,统筹谋划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是推动全域治理、构建城、镇、村融合互补的新型城乡体系的关键。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推动城乡融合,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国土空间规划纵向深入镇村层级,村庄规划实现应编尽编,“村地区管”体制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显著。城乡结合部减量提质增绿成效突出。

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应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完善“以城带乡”的统筹实施机制,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农村地区改革力度,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发挥超大城市乡村功能,不断强化京郊广大农村地区作为首都城市的战略腹地、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发挥北京超大城市优势,增强城镇与农村发展新动能

第142条 分类推进新市镇、小城镇发展建设,发挥好乡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完善新型城镇体系,积极承接各类优质资源,将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打造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以规划的7+1个新市镇为重点,强化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精准承接中心城区疏解功能,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和规划建设资金支持,推动疏解地与承接地之间的财税、收益共享,实现新市镇功能跃升。

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塑造特色风貌。发挥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强化特色小镇的发展引导,做好功能特色镇与周边重点功能区域的产业联动发展,利用好疏解整治腾退出的发展空间,吸引优质资源,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与交通通达条件,提高功能特色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小城镇的承上启下作用,强化镇级层面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作用,打通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提高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水平、生态保育水平、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好乡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143条 稳步实现村庄布局优化,加强美丽乡村营建

分类推进城镇集建型、整体搬迁型、特色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四类村庄建设。以市级重大项目为带动,稳步推进城镇集建型村庄实施进程。确保村庄生产生活安全,统筹整体搬迁型村庄的搬迁实施。发挥特色提升型村庄引领作用,积极传承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凸显村庄与山水格局、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打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自然资源展示的重要名片,创建一批全市美丽乡村发展示范村。提高整治完善型村庄发展质量,以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为重点不断促进村庄环境品质提升,充分挖掘村庄资源优势,结合宅基地微循环整理、闲置村庄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和村庄三产融合发展。


     第二节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第144条 完善镇村规划全过程管理机制,提升镇村地区规划统筹力度

持续推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推动市域全覆盖。紧密衔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围绕减量和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做好村庄规划评估工作。全面促进镇村规划信息化,加强数据汇总、动态维护和管理应用,衔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工作,逐步建立全市乡镇规划“一张图”、村庄规划“一张图”,提升镇村地区规划统筹力度与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145条 探索更大范围内城乡联动、资源统筹的实施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进一步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探索中心城区、新城与乡镇、村庄联动的建设模式,加强权责明晰、共建共享的实施统筹。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吸引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引导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内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建立健全“村地区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引导宅基地分区分类管理利用,在落实户有所居、保障本村村民居住需求的前提下,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可依法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和文化体验等产业。按照市级指导、区级主责、镇级统筹的原则,集约高效利用好集体经营性用地,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重点功能区与周边规划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的衔接协调,继续推进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补充功能区相关产业环节、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绿色化且符合乡村功能定位的产业。完善节约用地激励机制,整理节约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优先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多措并举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信息支农力度,推动破解农村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第146条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加强城市道路、水电气热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与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相衔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

统筹确定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布局和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建立标准化运行工作机制,推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分区建设、标准运行、统筹管理。按照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水源地周边村庄、新增民俗旅游村庄、人口密集村庄为重点,解决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问题。结合采用收集运输处理等方式,解决人口较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分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全面实施乡村公路“路长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公交客运服务水平。开展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攻坚行动,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健全“户分、村收、镇转运”工作模式,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科学有序、因地制宜,持续推动农村地区剩余村庄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地区无煤化。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实现稳定可靠供电全覆盖。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察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第147条 加强城乡产业融合,完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强化城乡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到实处,统筹农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完善休闲农村、乡村旅游对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切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用地政策落地,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第148条 以城带乡推动公共服务品质提升,着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推动形成城乡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聚焦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应急和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做好农村地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大农村医疗资源保障力度,农村地区按照“一村一室(站)”原则,补齐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短板,到2022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筑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底。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倒挂村卫生设施薄弱问题,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

推进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完善教师跨区跨校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优质高中计划向农村地区倾斜,实现每个乡镇拥有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面推进以乡镇综合性养老中心为枢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为网点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

第149条 加强农村综合治理,不断提升治理水平

算好环境、生态、保护、经济、民生“五本账”,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村地区生态功能发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强化乡镇应急管理能力,做好风险预判、预警、应对等工作,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农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重点完善地质、洪涝、火灾等灾害防控设施、灾害避难场所和灾害重建设施的建设。强化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三务公开”。


     第三节 完善绿化隔离地区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减量提质增绿

第150条 统筹推进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明确减量增绿目标

强化绿化隔离地区对首都生态安全与战略服务的保障作用,全面推进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化建设,开展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编制,统筹山水林田草路村等各类要素,建成田为底、林为带、水为脉、园镶嵌,二环九楔的生态服务功能格局。分解传导总体规划对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增绿目标,高位推动、统筹规划、联动实施、综合治理。

第151条 加快绿化隔离地区公园体系建设,形成绿带互通、绿道贯通、生境相连的“绿色项链”

加强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与拆违见绿、留白增绿等工作的有序衔接,丰富公园的生态服务和游憩功能,形成绿带互通、绿道贯通、生境相连的“绿色项链”。整体性开展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环建设,有序推进第二道绿化隔离郊野公园环建设,重点做好沙河、温榆河、东郊、台湖等四个大尺度公园群建设。研究编制绿化隔离地区绿道网规划,加强公园小径与周围绿道的衔接,提高两道公园环内各公园的可达性和连通性。加强现状公园品质提升,完善养护管理政策机制和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全面提升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水平。

第152条 完善绿化隔离地区实施评估监督政策体系,构建治理长效机制

总结推广王四营乡减量发展试点,马驹桥镇村地区管经验,强化过程管理、区域统筹、精准施策。坚持“以城带乡”“以城带绿”,研究完善减量发展、增绿养绿等配套政策,加强实施资源与任务捆绑,探索绿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成本收益统筹,推动绿地长效管护机制落地见效。

做好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实施监督,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以各实施单元为监督对象,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征收腾退、拆违腾退、规划建绿和回迁房建设等任务进行摸底督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做好生态管控,引导低碳建设,减控实施成本,为规划实施做好保障。研究制定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实施监督指标体系,明确各行政主体、各专业部门的权责任务,探索实施成本、成效相结合的体检评估机制以及指标、空间、质量相结合的监督体系,推动纳入全市体检评估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