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项专题 >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服务保障

  • 日期: 2022-02-17 15:44
  • 来源: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 字号:
  • 分享:

    牢固确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是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也是首都职责所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全面提升首都功能,完善首都规划体系,有序启动中央政务布局优化。重点地区空间管控和综合整治不断深化。疏解非首都功能完成阶段性任务,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应立足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新需要,始终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统筹推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提升“四个服务”水平,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支撑保障“都”的功能,将“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深化完善政治中心功能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

    

第6条 加强中央政务功能服务保障,突出政治中心建设

把全国政治中心的服务保障摆在首位,统筹利用各类资源,推进功能布局优化,全力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发挥。适应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深层次需要,结合功能重组,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形成相对集中、配套完善、运行高效的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体系。

    

第7条 加强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和环境风貌提升,营造优良的政务环境

强化环境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加强重点地区综合整治,提升政务环境品质,营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政务环境。持续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核心区“静”下来。推动重点区域综合整治。以林荫街巷、特色街道为网络,串联公共建筑,实施绿化和美化工程,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和公共型附属绿地等不同形式的绿色空间。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落实色彩、建筑等城市风貌精细化管控要求,塑造气势恢宏、大度雍容、舒朗庄重、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的空间意向,展现新时代大国气概、民族精神、首都形象。


第二节 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第8条 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高质量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紧紧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高地建设,全力办好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首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打造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发挥文明城区创建龙头作用,提升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加强“一城三带”保护与发展,攻坚中轴线申遗保护,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高标准规划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引领三条文化带建设,创建完成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深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为抓手,加强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提升高品质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努力建设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文化+”战略,广泛汇聚国内外高端文化要素资源,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构建高精尖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首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形成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


第9条 不断拓展各类文化空间,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展示平台

满足多种类型、不同层级的文化活动要求,综合各类空间的使用,打造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加强国家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院团建设,做好在京举办的重大庆典、纪念活动的服务保障和文化支撑。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和奥运博物馆,加强赛事文化交流,促进中华体育文化全球传播。充分发挥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积极承办重要文化品牌活动。充分利用保护修缮好的各类会馆、名人故居等载体,为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提供高品质空间。利用疏解腾退空间,结合城市更新,合理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增加文化空间供给。扩大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范围,充分利用民间博物馆,提供多元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北京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窗口作用,组织参与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扶持文化类节展、赛事、论坛等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好国际文化艺术展示、文化贸易平台,辐射带动全国文化建设。



第三节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开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局面


第10条 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强化综合承载和服务保障能力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完善主场外交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功能,持续优化国际交往环境,支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合作。着眼服务保障重大外交外事活动,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国际交往功能空间布局,强化核心区以及两轴在服务国家交往中的首要承载区和集中承载区的作用,精心塑造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打造国际交往功能特色板块,探索开辟特色国事外交活动场所,拓展丰富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承载空间。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扎实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完成雁柏山庄、栖湖组团等重点项目,形成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的核心承载区。建成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推动新国际展览中心二、三期建设。高标准推进第四使馆区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大兴国际机场、城市副中心等地区国际交往服务功能,抓好大兴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建设,积极拓展承载国际交往的新空间。


第11条 吸引集聚国际高端要素,拓展多层次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大国首都美誉度

充分满足各领域国际交往功能建设要求,依托重点功能区建设,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打造立体化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平台能级。加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专业机构落户布局引导。提升国际会议会展设施承载能力,拓宽对外交往渠道,创新对外交往方式,集聚国际高端要素,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承办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文化旅游活动,用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对外开放平台。以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打造国际交往新平台,加强北京作为主办城市的宣传推介。高标准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比赛等品牌赛事。持续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拓展与国际友城交往,深化民间交往合作。


第四节 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第12条 坚决落实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设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强化科技北京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统筹谋划创新功能建设。加紧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增强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驱动能力。着力深化以“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园优化发展的网络化、多层次、生态化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全面激发全市多元主体和区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活力,提升全市科创要素的整体竞合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主平台主阵地引领作用,加快“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着力强化基础前沿布局,加强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的落地,优化空间布局,持续提升创新生态效能,充分利用创新效应外溢,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强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引领作用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强化存量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不断拓展科创空间类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创新资源的集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速形成更加集约高效、更具活力的创新空间。加强科技创新赋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契机,持续拓展前沿科技应用场景,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范式,积极探索首都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第13条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创新特色融合区

顺应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围绕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等高端科创聚集要素区,优先在其周边布局人才服务、金融、商务、展示等功能的特色配套服务体系,促进科创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与文化、国际交往、商务金融、居住等功能深度融合的创新特色融合区。拓展科创功能用地的空间,鼓励用地混合,完善知识产权注册、技术转让、风险投资市场等服务,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多元、包容和公平的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重点依托功能多元、服务完善的具有自发创新活力的区域,以科创街区、科创社区、科创校区、科创小镇、科创楼宇为空间载体,形成具有自发活力的创新热点和微中心,大力提升多元科创资源的浓度和厚度,形成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


第五节 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支撑大国首都战略目标要求


第14条 加强“四个中心”建设统筹联动,强化首都功能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首都功能空间的综合使用,不断拓展丰富首都功能承载空间内涵,积极推动各项首都功能的统筹联动,促进首都功能的高效运行和顺畅发挥。聚焦重点地区,加强配套支撑和综合保障,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腾退开放和综合利用,完善国际交往、国事活动、文化展示、国家纪念等功能,为中央政务、国际交往、国事活动提供更多具有优美环境和文化内涵的场所。加强雁栖湖国际会都、国家会议中心、新国际展览中心等各类会议会展设施的多元化利用,在满足大国外交和国务政务活动的同时,有力支撑科技、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需求,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会议会展品牌。挖掘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高品质空间场所,持续建设完善高品质的空间,为首都功能运转提供多样化的优质选择。


第15条 加强政务安全保障,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整合各类安全保障力量、完善安保机制,建立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安保体系。全力做好重大活动安保,提升应急指挥与处置能力。


第16条 提升住房及公共服务水平,为首都功能提供充足优质的保障和服务

积极对接中央需求加强居住服务保障,拓宽住房保障来源。配合央属产权单位抓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

完善对各类人才的住房及公共服务,优化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提升对各类人才起居生活、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交流、文化交往等服务水平,提升人才社区建设。

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宜居宜业环境,增强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国际教育、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国际化商旅环境,完善国际旅游接待设施与配套服务,全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国际环境,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魅力之都。


第17条 综合提升轨道交通网络与“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空间匹配能力

持续建设与“四个中心”功能相匹配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强核心区轨道服务。围绕轨道站点建设带动周边地区更新,提升核心区车站环境品质。有序推进核心区全国客运枢纽长途功能疏解。聚焦长安街、中轴线等地区,提升故宫、天坛等重要文化功能节点的轨道服务,疏导旅游交通,提高环境品质。利用市郊铁路引导旅游客流,服务新城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大型旅游节点。持续优化服务于国际交往的轨道交通功能及品质,强化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对国际交往功能的融合支撑。构建“三城一区”和机场的直达轨道交通,建设“三城一区”内部公共交通走廊并加强与大运量轨道交通接驳换乘,提高出行效率。


第18条 完善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牢固树立“红墙”意识,健全国家重大活动专业化、制度化服务保障相关规章及配套政策。优化统一指挥调度体制和动员机制,实现央地、市区、部门协调联动。打造快速对接、高效有序的常态化运行保障平台、标准化资源供给平台,精心做好各项重大国事活动筹备与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供给保障更加安全可靠。


第19条 充分发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把好关、管重点、强监督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议事、协调、督导常态化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察检查,推动各有关方面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调查研究,研究破解规划实施政策瓶颈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加强同各成员单位的“链接”,发挥好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解决规划实施具体问题。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政策机制,提出相关管理措施和配套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