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亦庄工作动态

以“六化之法”打造开发区高效交通

  • 日期:2020-03-26 14:51
  • 来源:
  • 字号:
  • 分享:


北京市委蔡奇书记高度重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建设,在视察开发区时提出:开发区要围绕“四区一阵地”的功能定位,建设基本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打造一流的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为认真落实蔡书记指示,抓好《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实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以下简称分局)对开发区建区以来交通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以“六化之法”打造高效交通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将在新的起点统筹区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全力构建支撑开发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经过多年的高标准建设,已经呈现出路网体系成熟、道路规划实现率高的特点。截至目前,开发区落实道路里程284.5 公里,规划实现率达到89%,已建成道路网密度4.7公里/平方公里。开发区规划道路里程320 公里,其中快速路5.6 公里,城市主干路90.1 公里,城市次干路67.3 公里,城市支路157公里。

从对外通道来看,开发区规划对外道路系统具有“均衡、便捷、多层次”的特征,方便开发区与中心城、大兴新城、通州新城的交通联系,道路系统成熟。

从内部道路来看,开发区内部道路网形态以荣华路、荣昌东街、荣昌西街为道路骨干,多条次干、支路纵横交错的方格网状布局。内部各等级道路的建设稳步推进,总体发展较为均衡,道路规划实现率较高。



从公共交通体系来看,开发区共72 条公交线路,常住人口配置公交车数量达到61 辆/万人,远高于全市平均10 辆/万人水平。公交场站规划共计23 座,其中枢纽6 座,保养场1 座,中心站4 座,首末站12 座,总占地面积约30 公顷。

从道路交通运行来看,开发区内部交通运行环境相对良好,按标准小汽车折算后,大部分道路各车型构成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小汽车、大货车、小货车、大客车、出租车、公交车。自2014 年实施五环路内禁行大吨位载货汽车及不达标汽油车禁令后,所有路段货运通行量均有显著回落并一直保持在低位。

总的看,开发区城市道路、公路路网骨架格局基本形成,公共交通不断优化完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内部通行的便捷度、外部联结的开放度、区域协同的融合度持续增强,初步实现了绿色出行、智慧出行、平安出行。

二、主要做法

(一)体系化编制,构建开放高效的“联通网”

自开发区成立以来,随着功能定位调整,在宏观层面,分别于2008年、2012年、2019年开展了3次综合交通规划;在中观层面,组织编制了20余项具有本地特色的分区、分实施单元交通专项规划、有轨电车线网规划等交通专项规划;在微观层面,组织编制了40余项以缓解重要节点、重要桥梁、交通枢纽等具体交通问题的交通规划。以宏观总体统领、中观体系支撑、微观补充的完善方式,构建起了快线与慢道有序搭配、干路与支线高度融连、枢纽与站点布置科学的交通网络。

在交通规划编制中始终注重把握以下策略:一是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先导的土地开发模式;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三是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交通工作,提倡自行车与步行交通,降低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四是完善道路网系统,加强道路功能规划,满足过境交通、对外交通、组团之间交通、组团内部交通等不同层次的交通功能需求;五是实行弹性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适度、理性地引导小汽车发展,对小汽车使用实行差别化管理。

目前,在亦庄新城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三横三纵”的高快速路系统,“三横”指五环路、六环路和密涿高速,“三纵”为京台高速、京沪高速和京津高速,可作为外围的高快速交通骨架基础。在开发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初步实现了新城与中心城的长距离出行,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等大运量快速客运走廊为主;各组团之间的中长距离出行,以公交干线为主;组团内部的中短距离出行,以公交支线为主的交通体系。

(二)绿色化引领,绘制健康慢行的“出行链”

绿色交通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绿色发展和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开发区先后编制了慢行和绿道体系规划,以“健步走”“活力骑”为着眼,以系统连续贯通、道路安全舒适、配套服务完善、景观环境优质、区域特色鲜明为目标,全力打造“健康休闲之道、城市魅力之道、生态保育之道、整合带动之道”。

在规划编制中,注重突出四大功能:一是突出绿色出行功能,让慢行和绿道体系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衔接,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服务,丰富城市绿色出行方式;二是突出休闲健身功能,让慢行和绿道体系串联城乡绿色资源,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的场所和途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突出社会与文化功能,让慢行和绿道体系连接城乡居民点、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节点,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促进人际交往、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四是突出旅游与经济功能,让慢行和绿道体系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城乡互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沿线土地价值。

         


目前,开发区共建设道路慢行系统89 公里,渠化路口68 处,已初步形成“工字主轴-三横五纵-两个组团-五个节点”的空间结构,为市民健步、骑行、游憩提供了优良舒适的环境。

(三)人文化设计,打造街道空间的“金名片”

近年来,开发区着力打造高品质街道空间环境,努力实现由“车”向“人”、“强调交通功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红线管控”向“整体空间营造”转变。

在保障非机动车路权上,新建改造主干路、次干路通过机非分隔带、护栏等方式,基本实现独立的非机动车系统;支路通过路段彩色铺装、交叉口渠划段护栏+彩色铺装方式确保非机动车路权;交叉口处随右转车道同步彩色铺装,确保完整的自行车道系统。同时,充分利用道路路侧绿带空间,与步道设计相结合,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

在保障便利化出行上,街道断面布置实现快速交通、集散交通、非机动车及行人各行其道,尽量减少各类交通及活动间的冲突;交叉口通过标线施划方式明确自行车、行人各自过街通道,大路口处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缩短行人过街距离,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公交站台改造为岛式站台形式,自行车道从站台后绕行,减少公交停靠与自行车通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公交通行效率。

         


在空间统筹共享上,轨道交通沿线路段及部分商业路段,加强红线内外空间利用,一体化设计,营造良好的整体绿化效果;部分商业路段,将行道树绿化带和路侧绿化带结合周边商业建筑布设成绿色小品形式,并且在路侧绿化带中设置足够的人行通道,增强步道与沿街建筑的联系,提高行人沿街活动的便利性;居住区部分路段,突出步道同建筑前区空间共享利用,采用开放式设计方便居民与沿街界面的交往,促进人与街道的自然融合,让街道拥有舒适安全的环境、赏心悦目的景观和生动美好的生活氛围。

(四)数据化支撑,架起破堵治乱的“感应器”

为掌握开发区的交通运行特征,分局每五年左右会组织开展一次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出行调查,分别于2003年、2008年、2011年、2015年、2019年已开展五次。调查内容包括出行总量、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内容,动态监测开发区交通出行总量及特征的演变。自2008年开始,每年会开展一次到两次交通流量调查,目前已开展43次。调查内容包括:主要通道对外交通流量、内部通道流量、节点及重要路段流量。通过开展交通调查,基本掌握了开发区道路交通运行规律,用数据打通“堵点”、规正“乱点”、化解“淤点”,为打造便捷交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2019年开展的交通调查中,创新性的探索以手机信令数据为主,人工调查为辅,具有高性价比的交通出行数据采集模式,有利于开发区建立长期动态的数据获取机制;同时将视频识别技术引入交通流量调查中,实现路侧拍摄视频,流量和车型的高精度获取。为获取居民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出行特征,处理来自联通公司1300个基站的约1.1亿条/天的手机信令数据,实现对亦庄新城438平方公里研究范围的全覆盖。流量调查共设置68个调查点位,覆盖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的主要道路对外交通节点。

         


(五)科技化助力,用好一路畅通的“智能机”

城市交通模型是交通规划中极为重要的实用技术,能分析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直观、量化的表达,是制定交通战略、对策和交通规划方案的必要手段。2016年8月,在开发区领导的支持下,分局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建立交通分析模型,模拟交通运行状态,有力提升了开发区交通规划及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通过这个模型能“评估”出最优方案。开发区跨凉水河早高峰进核心区方向通道通行能力不能满足现状出行需求,进出核心区方向存在明显的潮汐现象。2017年,利用交通分析模型系统对改善此现象的3个方案逐一进行模拟测试,结果显示,只有通过增加车道并设置潮汐车道才可以解决跨河通道拥堵状况,这为开发区跨凉水河交通通道改善方案最终确定提供了决策支撑。

通过这个模型能“分析”出土地利用和道路交通关系。2018年,在亦庄镇路东工业小区转型升级深化方案中,利用交通分析模型系统对该区域道路交通运行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区域现状交通运行情况与区域按深化方案指标实施相比,区域内部路网运行情况尚可,但加剧了该区外围道路的节点拥堵。根据测试的结果,相关职能部门对亦庄镇路东工业小区转型升级深化方案进行了修改,增强了该区土地利用和道路交通之间的和谐关系。

2017年以来,交通分析模型系统在多个场景下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最新确定的新城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等,开发区正在组织建设亦庄新城交通分析系统,预测亦庄新城未来交通特征,确保规划方案精准响应不同对象的出行需求,提供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务。

(六)精细化管理,形成规范和谐的“交通图”

“三分规划,七分实施。”这些年来,开发区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提升交通辐射能力和支撑能力,遵循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全面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和运行效率。

一是,注重规划实施,严格落实建设。开发区严格按照规划统筹同步推进路网的建设,无论是选址还是建设标准,基本做到规划实施不走样,规划实施率较高并与用地投放时序基本同步。道路的高实施率,促使开发区形成主、次、支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路网体系,支撑交通系统运行。同时,加强人口、就业岗位规模与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总量的统筹,高标准配置交通设施,保障交通设施用地,规划交通设施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约20%左右。

二是,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规范停车管理。坚持配建停车位为主、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基本原则,满足基本停车需求,在积极挖潜现有用地资源,利用小区内部空地、绿地等空间建造立体停车场(库),增加基本车位供给。鼓励和引导停车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投资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产业化格局。目前,区内停车场共计97 处。

三是,设置潮汐车道,充分利用道路资源,减少交通拥堵。为缓解晚高峰荣华路出区方向的交通拥堵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在荣华路西半幅主路设置潮汐车道,晚高峰时段将西侧主路的最内侧机动车道,改为出区方向的潮汐车道,只允许小客车直行,其它时段维持现状通行方式。

         


潮汐车道的管理上,设置了潮汐车灯,并在全国首次推出了全自动化的“拉链式”潮汐车道控制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潮汐车道的效率和安全性。潮汐车道实施后,荣华北路晚高峰小时南向北主路流量为3368pcu/h,其中潮汐车道驶出的车辆为664辆,约占南向北总量的19.71%。潮汐车道对缓解交通拥堵发挥的作用明显。

三、下步打算

为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与市领导对亦庄新城的建设要求,支撑亦庄新城地区整合规划及控规编制工作,统筹做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廊道用地控制,完善交通网络系统,分局将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认真运用好开发区交通规划建设中的宝贵经验,组织开展好《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开发区保持基本无“城市病”提供有力支撑。初步考虑是:

(一)基本思路

充分认识亦庄新城位于京津廊道上的交通区位优势,重视亦庄新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的先锋作用,强化亦庄新城对京津冀东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增强交通系统的开放性,提高对外交通出行的便捷性,支撑亦庄新城成为承载中心城功能疏解、北京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基地;强化亦庄新城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区的跨区交通联系,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为在新城内就业和居住的人员提供高品质的出行服务,支撑城市功能由原工业区向综合性的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转变,建设没有城市病的产业新城。

(二)对外通道方面

一是依托城际铁路网络,加强区际交通联系,提高对外开放度与区域协同性,辐射东南地区。二是构建四横四纵的高快速路道路主骨架、加强与两个机场的交通联系,做好与城市副中心、京南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面向国际,建设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枢纽之间的快速连接通道。面向京津冀,实现与河北雄安新区及天津的直接联系。三是服务通州口岸,建立直连天津港的高效货运通道。四是增加与中心城、通州、大兴之间的快速通道,缓解现状道路拥堵。五是依托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提升亦庄新城的交通区位,疏解中心城功能,实现空间跨越式发展。

(三)内部交通方面

一是率先实践公交系统出行即服务(MAAS)理念,构建包含班车、定制公交、公交快线等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大公交系统。二是完善内部路网系统,加强亦庄新城内部开发区、路东区、路南区、河西区、马驹桥组团之间的联系。三是借助“步行自行车+”形成完整的绿色“出行链”。四是加强对机动车停车秩序的管理,引导理性用车。五是提前布局智能交通系统,打造智慧城市样板。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