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如何谋划好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作为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千年古都,如何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发展?面对治理“大城市病”的艰巨任务,如何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大格局中,又将如何承担好历史的责任?
这些问题,北京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有了答案。
9月
29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规划国土委、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明确发展目标
“四个中心”在北京落地生根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就是要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首都”二字,北京的发展建设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总体规划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政治中心建设,就是坚持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
文化中心建设,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新产业引领区建设,建设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着力优化
9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
对北京全市人民来说,“四个中心”的定位已日渐深入人心,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也随之明确——“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总体规划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了
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
近期规划年呼应建党一百年。到
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规划目标年承上启下。到
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远景展望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到
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疏解非首都功能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怎样建设首都?北京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发展、疏解与协同的关系,大力调整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规划通篇贯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科学统筹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和发展重点,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也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城六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坚持疏解整治促提升,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优化首都功能,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注重“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要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示范带动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
“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以两轴为统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秩序,展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多点”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
5个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
“一区”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
5个区,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要将保障首都的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
专家评论,新版总体规划的一大特点,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放眼京津冀广阔空间来规划北京的未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关负责人指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新版总体规划主动对接,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也作出安排,要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同时,新版总体规划也强调要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与河北共同筹办好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
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相关负责人说,“新版总体规划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和丰富保护内容,建立了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北京将更加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通过保护传统中轴线、保护明清皇城、保护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恢复历史河湖水系、严格建筑高度管控、保护重要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使老城的整体格局、传统风貌更加清晰。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路线、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将老城建设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规划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整治提升背街小巷,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新版总体规划也特别重视城市设计,建立了特色风貌分区。“为了留住北京壮美的天际线,北京未来要严格控制
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选址布局。要加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建筑设计要体现多样性,把控总基调,避免贪大、媚洋、求怪”相关负责人指出。要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和保护提升,让北京拥有富有文化魅力的历史建筑、令人赏心悦目的现代建筑、舒适整洁的街道、清新怡人的绿色开放空间和美观清澈的河流,成为一个令人愉悦的美丽的城市。,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划定三条红线
着力治理“大城市病” 让城市更宜居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是制约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
要治病,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切实减重、减负、减量。新版总体规划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第一条线,是人口总量上限。坚持以水定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
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第二条线,是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第三条线,是城市开发边界。到 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腾退减量后的用地要更多地用于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新版总体规划也第一次提出,聚焦科学配置资源要素,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 相关负责人介绍。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腾退低效产业用地,以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和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来支撑,促进更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发展。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
2020年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现状1:1.3调整为1:1.5以上,2035年调整为1:2以上。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加强平原地区植树造林,让森林进入城市;建设成网络、高品质的公园、绿道和蓝网水系,让市民更加方便亲近自然。
新版总体规划也更加重视均衡发展,针对北京南北、内外、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规划提出,要带动优质要素在南部地区聚集,加快南部地区发展;明确各区功能定位,促进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加强城乡统筹,全面推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城乡一体化。
“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越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相关负责人说。新版总体规划更加直面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广大市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交通等热点难点,提出破解难题的综合方略,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网、鼓励绿色出行,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
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将不低于80%。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加强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时,加大住宅供地,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使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
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全力治理大气污染,到
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到
2035年无论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社区,都能享受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带来的便利。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全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更加重视消防、防洪、防涝、防震,增强城市韧性,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全、更放心。
这样美好的蓝图,未来将如何能保证扎实落地呢?
“全市和在京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精心组织实施,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开创首都城市发展新局面。”相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